Patagoniad百内国家公园Micro Puff Hoody评测

这次智利百内国家公园之旅,我们对于衣服和装备的准备可谓慎之又慎:巴塔哥尼亚地区以气候恶劣著称,而我们这次为期两周的行程一直是在野外,前半程是阿尔卑斯风格的攀岩尝试,后半程则是重装徒步。装备的重量、性能、数量都是需要仔细考量的。


游客中心的立体地图
上衣:Capilene® Midweight Crew旧款

当地天气

智利百内国家公园北塔是我们的攀登目标,提前1个月起,我们就在关注当地天气,发现10天中大概有9天的风速超过100公里,只有一天风和日丽。接近路线从海拔几乎为0 的中央营地出发,到攀登营地海拔大约1700米。天气预报显示在海拔1500米,气温基本在0度左右,而加上风寒效应则在-5~-10摄氏度之间。


公园里的湖面经常带着大风吹起的白浪

实际我们在当地的两周期间,就算早晨阳光明媚,一天中也可能下好几场雨,刮好几场风,让我们切实领教了什么叫做阴晴无定。全程下来,我对事前准备的衣物非常满意:内层是Patagonia排汗内衣,中间层是Micro Puff Hoody,外层是硬壳,羽绒服备用。


上衣:Capilene® Midweight Crew旧款

在整个行程中,Patagonia排汗内衣覆盖了100%的行程;硬壳覆盖了90%,因为不是刮风就是下雨;Micro Puff覆盖了700米以上海拔以及很多降雨导致气温骤降的场景,使用时间大约50%,而羽绒服只是在1700米攀登营地扎营之后使用过一次。

厚度和重量

Micro Puff比一般的中间层要厚,如果是在我生活的加州,我会把他当成一件外套来用。

从外观看和超轻款羽绒服相当。目测他的厚度和我的羽绒服类似,因此也就无可避免的和我的羽绒服做比较一番了。

Micro Puff官网标称重量264g,跟我实测一致,Patagonia超轻羽绒服的实测重量是269g。收纳压缩后羽绒服和这件棉服的尺寸不相上下。这也打破了我的固有印象:羽绒服是最轻的。


Ultralight Down Hoody

 


Micro Puff Hoody

 


收纳后体积对比
左灰:Micro Puff Hoody
右红:Ultralight Down Hoody

如果这个比较不是很直观,那我的老款Patagonia排汗内衣160g的重量,是个很不错的参考:一件保暖层的衣服重量不到内衣的两倍,让我再次感叹材料进步的迅速。

保暖性能

从实际使用看,这件Micro Puff的保暖性能非常好。个人感受和相同厚度的羽绒服类似。当然,这个感受比较主观,没有数据支持。

和羽绒服相比,人造棉的重要特性就是潮湿环境下保暖性能比羽绒好很多,对于每天都要下几场雨的巴塔哥尼亚而言,这一点尤为重要。前一分钟还阳光明媚,头顶突然飘来一片云,就开始下雨,这时候突然风也来了,雨点几乎是横着打在身上的。

Micro Puff带有DWR防水涂层,一般我会抬头看看,如果这片云不太大,我可能会选择用Micro Puff坚持一下,也许5分钟之后云飘走,雨就停了;但如果是穿着羽绒服,我就必须第一时间换硬壳了。

我们也确实遇到过几次,刚走到山口,突然就一阵雨砸过来,手忙脚乱加上硬壳,但里面已经湿了。这个时候,我能感觉到潮气的存在,但不会像湿掉的羽绒那样迅速就变成落汤鸡,从而失去保暖效果。这一点在气候多变的巴塔哥尼亚是决定性的,也导致我的羽绒服基本上只是被当作备用衣物了。但是对于全日的徒步登山而言,硬壳还是不可或缺的外层保护。

面料和设计

Micro Puff面料的手感非常顺滑,所以穿起来非常舒服,但带来的问题是背包也容易滑落,使用的时候最好把背包的胸带扣上。

我的背包重量在10~20公斤之间,多日背负下来,没有发现衣服有磨损的痕迹,耐用性似乎过关。但是头部不知道被什么东西挂到了,内部的棉漏了一根出来,没敢拔掉,而是用指甲剪剪掉,避免更多的填充物漏出来。


Micro Puff Hoody

我喜欢衣服有比较大的兜,这件衣服完美满足了我的个人爱好:两侧个有一个非常大的兜,带拉链,手在里面空间很大。同时衣服内侧也有两个超级大的兜,能放无数的东西。唯一的问题是内外兜的位置重叠,当你在内兜放太多东西的时候,手插在里面会比较受限制了。

帽兜设计很舒服,风雨大的时候,我有时会把嘴都藏在帽兜里面,只留鼻子和眼睛暴露在风雨里。


Micro Puff Hoody

结论

如果预算不是问题,那么这是一件必须拥有的隔离层夹克,特别是处于潮湿环境的地区,或是有可能要应对天气的多变性。它甚至可以考虑让你的超轻羽绒服退役了。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