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Archives: 未分类

书单之三

打工女孩:从乡村到城市的变动中国(译文纪实)
张彤禾 (Leslie T.Chang) (作者), 张坤 (译者), 吴怡瑶 (译者)

选这本有一半原因是因为作者是何伟的妻子,目前一家定居开罗。之前看过她的一个TED演讲视频,也是在讲这本书里的故事,当时没看太懂她想说啥,看完这本书也不是特别明白。觉得线索和内容很凌乱。但对于那些在深圳打工的女孩们,还是有了一些零星的了解。书里的“故事”已经过去了10多年,他们的孩子是不是都成为了留守儿童?会不会有人再去记录他们?

 

 

卡佛作品:大教堂
[美国]雷蒙德·卡佛 (作者), 肖铁 (译者)

我很少读小说,除非特别气味相投的朋友强烈推荐,否则总觉得风险很大。因为读一本不好的小说,跟看一出糟糕的话剧一样堵心。

卡佛的写作风格我很喜欢,简洁的片断式描述,没有开头,没有结尾。我觉得用最直白的语言创造出一个场景,把你感受到的东西通过那个场景传递出去,会是很棒的文字。但卡佛描述的美国生活场景并不都是我能特别理解的。不知道其它读卡佛的人,会不会觉得有文化差异的影响。

 

丝绸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
彼得·弗兰科潘 (Peter Frankopan) (作者), 邵旭东 (译者), 孙芳 (译者), 徐文堪 (译者)

这本很好读。这里的丝绸之路,指的并不是我们最熟悉的中国境内的那些商道,而是连接整个东方与欧洲的广袤大地。以这个众多国家、民族的区域为范围,时间上从波斯古国一直写到911,但内容并不枯燥,是很好的历史基础读本。就是看完这本和之前的《奥斯曼帝国的衰亡:一战中东,1914-1920》觉得历史也没什么用,人类并不会从里面学习到什么,整个人被拉向了黑暗面。

 

图坦哈蒙:不为人知的故事
托马斯·霍温 (作者), 王海利 (译者), 等 (译者)

对这本期望值很高,放在购物车里很久了,做为电子版,售价不菲,上次发文章拿了赞赏,马上下单。但是,作者的观点真是太圣母了。他对于坚持了十几年自掏腰包寻找图坦哈蒙墓的卡特,卡纳冯勋爵要求太高了。卡特和他组的团队已经是当时能找到最适合发掘和保护那些文物的人选,你非让一个专业技术人员又能应付媒体,又能玩转政治,痴人说梦啊。

书里说图坦哈蒙最出名的就是他的死亡,确实。他在位时间很短,身份不明,但他墓室留给后世的价值,实在是太大了。如果对图坦哈蒙有兴趣,还是值得一读,里面对于发掘细节的描述不少。想象一下,他们一下子可以穿越3000多年,回到一个当年的墓室,那感觉真是太赞了。

如果你有计划去埃及,我强烈推荐一本书:《死亡帝国》作者: :(英)彼得·阿克罗伊德(Peter Ackroyd)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这本书是当年我去埃及之前的入门历史读本,虽然封面很山寨,但内容写的简单明了,真的很好。

和一个地方:阿玛纳。18王朝法老埃赫那吞的都城。埃赫那吞是图坦哈蒙的岳父,娜芙蒂蒂(Nefertiti)是他老婆。埃赫那吞是埃及历史上非常有个性的一个法老,抛弃多神教,改崇拜唯一的阿吞神(太阳神)。埃赫那吞留下的形象也与其它法老大不相同。这个地方名气不大,去的游客很少,至少6,7年前我们去的时候是这样。但是,阿玛纳的壁画很多都是日常生活的内容,非常美!以至于后来去帝王谷参观,比较无感。可能是在帝王谷看的题材略单一了。当时带我们的向导说,到现在还有一些人把这个地方当圣地,来此获取能量。

 

 

犹太人与犹太教
诺曼·所罗门 (Norman Solomon) (作者), 王广州 (译者)

我比较感兴趣的部分是对犹太人的定义,犹太教和基督教的根源与差异,犹太教不同教派的主张。但那些圣人啊诗啊啥的,就看不进去了。

做为被上帝选定的民族,感觉犹太人真是个复杂又矛盾的群体。

犹太人的定义,二选一:

1,母亲为犹太人,孩子即是犹太人。后来改革派为了响应男女平等,提出父母任意一方为犹太人,娃就是犹太人。

2,信犹太教。

条件一表示:犹太人跟宗教无关。你不信犹太教也可能是犹太人,这是由你爹妈决定的。

条件二表示:犹太人跟种族无关。不管白种人,黄种人,黑种人,信教就是犹太人。

犹太人之前一直生活在自己的社区,遵守自己的律法。欧洲启蒙运动之后,出现一个问题:犹太人要不要享受公民权?要,那他就要改遵守国家的法律。世俗与宗教的边界,现在以色列国好像也没完全解决这个问题。

 

停车场

​2017.7.12 

笨笨把车开出Liard温泉,我问Agnies他们今晚是否愿意去住停车场,她还是那副欢快的样子,说:好啊,反正我们有帐篷睡。

Liard温泉

Mike和Agnies是波兰人,之前在多伦多工作,Mike干建筑行业,Agnies做前台和烘培工作。多伦多的工作结束后,他们决定骑车去北极圈内的Inuvik,然后再往北去Kittigazuit-北冰洋岸边的小镇。他们在路上听说那里就快进入风季,所以临时决定搭车赶路。我和笨笨一出Dawson Creek就捡到了他们俩。

在温泉时我和Agnies聊天,

我:你们可以四处打工再兼顾旅行是很不错的生活。
Agnies:是啊,我们可以在加拿大拿到工作签证,澳洲也可以,但美国太难了。不过,有时候工作特别的讨厌。

我想我知道她的感受,但又不想很敷衍的说些漂亮话,所以两人就沉默着走回了车上。

Mike和Agnies

 

温泉对面就有一个很大的停车场,已经有不少小伙伴安营扎寨。第二天我们四个一起在车上吃了早餐,看到旁边帐篷里爬出3个人,拿起吉他和曼陀林就开始了演奏。

大家默默的围上来,坐在草地上,安静的听着,一曲结束,拍手声、欢呼声、口哨声四起。

不知过了多久,停车场上的大卡车已经呼啸着离开,还强势的带走了一部分音乐。

然后天空开始飘起了小雨,曲停。演奏的姑娘说:就到这里吧。

大家又默默的散开了。其中,那个背着吉他的流浪汉走到路边,竖起大拇指。我跑向停车场另一头的厕所。

一个大叔在半路拦住了我,他是Tony,住在我们要去的白马镇,他昨天跟Mike他们聊过天,知道我们搭了Mike他们,很是欣慰的样子,好像就为这个,要来跟我打个招呼。他马上就要当外公了,他指着对面的温泉说:那里冬天特别美,四周的树上全是白色的雪,我想我应该带我的外孙来这里。我看着他的眼睛,心里突然觉得这个世界变得柔软又温暖。没有原由,觉得Tony是个很亲切的人。

冬天的Liard温泉
图片来源:http://guntermarx.photoshelter.com/image/I0000vsrPTYqI_Jc

我从厕所里出来的时候,之前的一切都不见了,停车场上只剩下了我们和乐队两辆车。

雨里,我们慢慢离开了停车场,离开了还在收拾帐篷的乐队,离开了路边的流浪汉。

 

Mike和Agnies为了一路搭车到whitehourse,他们准备了好几个牌子,我留了这个当个纪念。

大岩壁守望者-Tom Evans 汤姆·埃文斯

如果你是在一个风和日丽的天气造访优胜美地,会有很大机率在酋长岩草坪上遇到汤姆·埃文斯。除了一台配有600mm长焦镜头的相机便于相认,他多半还会穿着颜色艳丽的衣服,以便随时告诉人们:爬大墙应该穿成我这样的颜色,你的那件,不行!

伊文斯在酋长岩草坪上
摄影:Ted Distel / @digitalstoke .

我去年从朋友那里知道了公园里有这么一个人。他20多年以来,一到攀登季节,就架着相机拍酋长岩上爬大墙的人,天天把各个队伍的攀登情况及图片更新在自己的网站(www.elcapreport.com)上。汤姆说他最早这么干,是因为不想每天花很多时间回答朋友们对于酋长岩上攀登队伍的寻问。

2016年底汤姆曾经宣布过自己要退休,不再更新他的网站。随后《岩与冰》杂志发表了一篇文章,说汤姆退休后,酋长岩上的队伍减少了90%。
以及:
Alex Honnol无保护攀登Freerider时只能在粉袋里插根自拍杆。
一个加拿大攀登者只能通过放鸽子来给家人和朋友报平安。

汤姆的这个酋长岩报告网站除了让围观群众开心,还有其它作用。

Hans Florine(2012年6月17日,他与Alex搭档,以2小时23分46秒的时间完成鼻子线路,共同成为该线路的速攀记录保持者。他爬鼻子超过100次)说:“我每天早上6点都会上elcapreport.com查一下消息,如果发现当天有人有可能打破我的速攀记录,我会在中午赶到酋长岩,重新捍卫一下我的宝座。”

但汤姆并不能完全的离开他心爱的“事业”,宣布退休后他还继续驻守在草地上,只不过调整了自己的计划,不再每天更新网站。

我和笨笨几次混在优胜美地时都没好意思上去搭讪。直到我们爬完The Nose,实在很想管他要我们爬大岩壁的照片。看到他正坐在车上吃东西,车门开着,我就走了过去。

Apple:Hi,汤姆。我和我先生刚刚爬完鼻子,想问问你是否拍到了我们的照片?
汤姆:祝贺你们。你们是哪天开始爬的?
Apple:5.12号
汤姆:我那天刚到优胜美地,不过应该有你们的照片。


汤姆和他住的车

于是我和汤姆相约1周后,我再进公园的时候,带着SD卡再来找他拷照片。

每次在酋长岩草地看到汤姆,他身边都围着不少人。有朋友在岩壁上挂着的,有自己马上要上墙的,有下来后来要照片的,还有很多游客来看热闹。汤姆跟每个人都能聊起来。

他热情地把照片拷给我,还送了几张他拍摄的胜胜美地风景照给我,只字未提报酬一事,我知道他网站有捐款渠道,就去捐了些钱给他。之后我也问过他,从他这里拿照片的人里面有多少人会捐款,他说:我从来不统计捐款记录。

各种闲人都爱来找汤姆聊两句

上面图片中间红上衣和黄上衣是Pete和Sean,他们那天上线去爬一条首攀之后还没有人重复完成的线路Adrift,预计12天。汤姆说Pete非常强悍。资料显示他爬酋长岩超过 60次,一共在上面住了717个晚上。

笨笨问汤姆他们带了多少水,汤姆说:啤酒,红酒,各种酒。其中啤酒是按5瓶/天准备的。一共3个200磅的拖包。

Pete和Sean,他们最终完成了线路Adrift

今年73岁的汤姆是在高中的图书馆里开始接触攀岩的,他读了所有他能找到的相关书籍,然后拉上邻居开始在家乡附近尝试户外的攀登。1966年大学毕业后他为军队工作,遇到一个海军武器专家DS Leak III,DS给他讲了优胜美地4号营地和大岩壁攀登的各种传奇故事,汤姆跟着他学习了器械攀登,并在隔年1967年7月,跟他一起去了优胜美地。从他第一次见到酋长岩,就把攀登鼻子线路当成了自己的目标。

随后,汤姆结了婚,搬到加州,并与妻子开始经营青少年欧洲旅行团的生意,因此有了机会去法国尝试登山,但他并不喜欢,反而更坚定了自己的攀岩道路。

1970年他开始了在优胜美地的各项攀登计划,并于1971年花了6天时间,最终完成鼻子线路。

1983年,伊文斯在鼻子线路的最后一段
来源:http://www.elcapreport.com

 

但从那时开始,汤姆的生活变得起起伏伏,攀登离他越来越远。他搬到中部,开农场渡假村,后来又去当了老师;离婚、结婚又离婚,有了儿子、孙子,和更多的爱好:跑步,高尔夫,壁球,看车展。

1990年他回到加州,继续当老师,没事就去优胜美地。随着年纪越来越大,他不再有机会去爬酋长岩,而是选择了另外一种方式守护它。2006年退休后,汤姆有了更多的时间,可以出席最好的岩季。

汤姆最出名的时候应该是黎明墙大戏上演的时候,各大媒体都把他当成了现场的重要信息源。他在后来的采访里说:他最喜欢的是部分是Kevin完成了第15个绳距,自己也拍到了很赞的照片。

我的朋友说汤姆是每一个攀岩者都可以负担得起的摄影师。当我自己拿到我们在酋长岩上的照片时,觉得汤姆与我们一样也享受到了那些时光。

汤姆说:
Life goes by really fast!Live it or it will live you。
日子总是过得飞快,选择好好享受或者被它忽略。

不论在什么样的生活之中,我们都能找到方式去享受攀登!


小问答:

Apple:酋长岩上哪些队伍是你的最爱?
Tom:前一阵的裸攀挺少见的,除此之外我最喜欢穿鲜艳衣服的队伍。

酋长岩上第一支裸攀的队伍,身上只穿了攀岩装备,一天爬鼻子(NIAD):12小时。
摄影:汤姆.伊文斯
来源:http://www.elcapreport.com

 


父亲节
​摄影:汤姆.伊文斯
来源:http://www.elcapreport.com

 

Apple:酋长岩草坪上的围观群众都会提些什么奇怪的问题?
Tom:他们对攀登都没有什么概念,所以基本上问题都很奇怪。

Apple:《How to big wall climb》的作者说从你这里得到的数据:大概有60%的人会从鼻子线路上逃跑。现在还是这个比例吗?
Tom:差不多。太多的人跑这条线上来练习如何攀登大岩壁,这不是一个好办法。大多数成功的队伍都已经在 Leaning Tower或Washington Column的South face这样的线路上学习了操作系统。

 

汤姆.伊文斯在网站上报道了很多漂亮线路的攀登和有意思的队伍。

Conrad和朋友Alex用了3天时间完成了Tangerine Trip线路。Alex是一名癌症患者,Conrad答应他恢复好了就一起来爬El Cap。他们成功了!
​摄影:汤姆.伊文斯
来源:http://www.elcapreport.com

 

 

Tommy Caldwell:被Alex在酋长岩上的无保护独攀吓到 (译文)

此篇为翻译稿件,已经获得《Outside》杂志授权。

原文链接:https://www.outsideonline.com/2190306/why-alex-honnolds-free-solo-scared-me

—————————————————————————————————–

我们都知道Alex是我们这个时代最伟大的攀登者。我用我的生命信任他,但这信任可能比他自己还少那么一点点。

Alex Honnold曾经告诉过我,在他生活的旅行车里有一本几百页的训练日志和线路日记,而在其中的某个角落写有他此生的目标清单。而在那个清单里,第一行写着两个字母“FR”,指的就是Freerider,一条存在于酋长岩那900米高的巨大单体花冈岩壁上最热门的线路。线路的难度远远低于Alex的极限能力,但他的目标是以无保护独攀方式完成它 – 意思是不使用绳子的攀爬 – 从来没有人这么干过。

我知道某一天,Alex会去这么干,但我不知道自己是不是该鼓励他去执行这个计划,还是应该劝他不要冒这个险。

我将是看着朋友去实施一个划时代的伟大攀登计划?还是在看他拿生命去玩一次俄罗斯轮盘赌?

在我们的攀登社区里,没有人比Alex更能把风险这个字眼抛到我们眼前。身为他最亲近的朋友之一和酋长岩瘾君子,你一定以为我能对无保护独攀Freerider这件事情感同身受。但我并没有,没有人可以,除了Alex。

6月3日,星期六,天刚亮,Alex在他的旅行车里醒来,平静的把车开进优胜美地峡谷,只带了攀岩鞋和粉袋,便开始了酋长岩的攀登。天空是蓝色的,伴着轻柔的风。尽管之前一周,我已经在优胜美地花了几天帮助Alex做最后的准备,但在他正式攀登之前,我回到了科罗拉多的家里,陪孩子们玩耍,努力不去对Alex正在干的事情想太多,因为越想我越害怕。

我们经常在头条新闻上看到关于攀登者的陈词滥调的描述:冒险家,寻求刺激的人,肾上腺素中毒者。

但是对于大多数攀登者来说,没有什么比这些描述能更快地让人想要呕吐了。

攀登是我们和无与伦比的大自然的亲密接触的方式,而不是自我炫耀的与其对抗。我不能说自己了解Alex的内心世界,但我很确认一件事:Alex为攀登而生,而并非为蒙骗死亡。

我确信Alex一步一个脚印攀登了很多技术线路,比历史上的任何人都要多。他之前已经攀登Freerider十多次,并反复练习所有的难点,熟练到闭着眼睛都可以通过它们。但无保护独攀Freerider这件事,心理因素比体力更重要。除了那些显而易见的困难,比如让人头晕目眩的暴露感和不可预知的障碍(碎石,或是岩缝里飞出的小鸟),如此困难的花岗岩攀登需要无比的精确,不允许有丝毫闪失。

Alex曾经告诉过我,他从来没有无意识冲坠(就是在没有任何先兆的情况下不受控制的冲坠)过。当我告诉他我至少有过10次的无意识冲坠,他看上去有些迷惑,好像他都数不过来了。然后他问我为什么不尝试无保护独攀,他说:“那对你来说会超简单,你也知道你不会在5.12的线路上冲坠”。我们有时会说到Freerider这条线,我们都知道那对他来说是一个终极目标,但他总显得有些犹豫。这条线路上有几个不太可靠的难点,而又有太多人希望Alex完成它。他只想为自己去做这件事,而不是为了别人的期许。

这个话题持续了几年。直到去年夏天,我们一起去摩洛哥的时候,Alex告诉我他准备好了。我闭上眼睛,深呼吸了一下,然后问他我可以为他做些什么。Alex还是老样子,漫不经心的说:我打算先看看我能有把握的爬到哪个位置。那次旅行他像打了鸡血一样比以往更充满了攀爬的欲望,我们爬了很多很多线,以至我的脚趾麻了一个月。

摩洛哥之行结束后,我回到了科罗拉多的家,而Alex回到优胜美地继续他的准备工作。我当时对整件事情感觉还比较平静。在10月份我做了一个可怕的梦,梦到Alex四肢粉碎的出现在我家门口,血不停的流到地板上,他说他冲坠了,但有些不好意思去医院。我惊醒后的第二天,就接到了Alex的电话,他说他在Freerider上练习时冲坠了,严重的扭伤了脚踝。这简直就是恶梦成真。

放下电话,我和妻子马上把两个小孩塞进旅行车,开了20个小时赶到优胜美地。Alex的脚踝肿得比鞋还高,连走路都困难,可他还想继续尝试Freerider。“在好起来之前,我就只做指力板训练和爬些简单线,也许我可以在这个岩季搞定。”他说。在那一刻,我不想他再干了,这看起来太过了。

1个月之后,11月中旬,他做了尝试。那不是我想看到的场面,所以在他开始之前我就离开了优胜美地。当听到他爬了几百英尺之后因为感觉不好就放弃了,我松了一口气。(他用了一系列固定绳索下降回地面)

7个月之后,Alex准备再试一次。上周纪念日假期的时候我去了优胜美地,我们在Freerider使用绳索进行了一次练习。在大墙高处,喘着粗气,流着汗,听到自己踩到岩片上发出的嘎吱声,我望向脚下900米的地面,假装自己是Alex,想着如果不系绳子会怎么样?实话实说,虽然知道Alex即将创造无保护独攀的历史性时刻,我依然是很难感同身受。

几天之后,上周六,Alex用3小时56分用无保护独攀的方式完成了这条线。Alex不想被围观,少数几个人知道计划的人也没有声张。朋友们在山顶等他,然后在下山的路上他打电话给我。我当时正和家人在科罗拉多家里的一个游乐场玩。他说他自己无比满足,特别感谢每一个人。“你在最关键的时刻加入我的计划并帮助了我,你做的一切都是我正需要的,请转告你妻子,谢谢她把你借给我这么多天”

因为Alex,无保护独攀酋长岩成为我们这个时代最令人期待的攀登成就。只有极少数的人有潜力完成,但遗憾的是其中大多数人都已经离开了我们。以前,我会把这种可能性等同于无保护独攀界的登月计划。现在目标已经达成,我认为他和登月计划的难度确实是旗鼓相当的。这是一次划时代的伟大攀登。

从精神层面而言,我相信这是历史上此项运动最辉煌的尖峰时刻。我希望其他人可以被Alex所激励,像他一样追求卓越,无畏恐惧,但不要像他那样渴望追逐风险。在这个世界上,我们已经失去了太多人。无论天分、训练、沉着,从各方面而言,Alex都是真正出众的人。他给这项运动注入了全新的元素,这是其他人所无法企及的,甚至永远不会被超越。

 

Tommy长期在优胜美地进行大岩壁攀登,同时也是《The Push》一书的作者。
 

 

哗哩哩

2017.7.3,温哥华岛,我们把车停在朝南的一处石子海滩,准备过夜。

现在每天的日落时间是9:30,所以做完饭,吃完晚餐,还能赶得及去海滩上看日落。

没办法象鬼子一样拎着冻啤酒,我就棒着一杯热普耳出门。

海滩上无数巨大的圆木是天然的座椅,任我挑选。

对面的陆地就是美国本土大陆,我去过那个地方:奥林匹克国家公园。

去年差不多也是这个时间,我正和好朋友靠在对岸海滩的圆木旁静静的看着日落。


日落

听着海浪的声音,突然发现一个不一样的音节:哗哩哩哗哩哩。

噢,那是海浪从石子滩上退去时发出的邀请声,“跟我回海洋吧,哗哩哩哗哩哩”

这个声音并不是那么容易听到,一定要后面的浪追得不紧,留出足够的时间,还要有足够强壮的海浪,全力的从石头的间隙滑动,才能听到。

 


清晨

有时候觉得自己在这个世界上谁也不需要,有时候又会特别想念家人的电话,或朋友的留言。

我喜欢有朋友在周围嘻嘻哈哈,但也享受独处的时间。

下次,如果你去石子海滩,一定不要忘了听这个好听的声音:哗哩哩哗哩哩。

熊王国防熊技

 

在北美房车攀岩旅行时,一不小心就会进入“熊王国”(Bear country)。

优胜美地,笨笨在攀岩接近线路时和一只黑熊擦肩而过;
刚到黄石就远远看到一只熊在河边吃东西;
在大堤顿徒步,看到树林里有一只黑熊宝宝上下爬树,黑熊妈妈就在下面吃东西,
刚开进加拿大,在Waterton国家公园游客中心不远的地方,路边一团棕色的东西在快速移动,居然是一只飞奔的小熊,因为跑得太快,自己还绊倒了,一个前滚翻后继续飞奔进了灌木丛。
班夫国家公园,路边不时就有黑熊在活动。
离开Jasper没多远,路上就有一只被撞死的熊。

真的能感觉自己慢慢进入了它们的世界。

Waterton国家公园,飞奔的小熊

 

在“熊王国”,公园里的Ranger总是不厌其烦的或口头或书面教育大家如何防熊,我们在大堤顿时参加了公园的防熊讲座,慢慢积累起的知识突然让我明白他们到底为什么这么辛苦的教育游客们。

尤其当美国国家公园的Ranger沉痛的向我们宣布:美国平均每年有14只熊因为攻击过人而被安乐死。那感觉就像是在谴责我们:因为你们的无知,每年害死了14头熊啊!

加拿大也会评估熊的行为,如果它们被认定已经习惯从人类那里获取食物,会变得很具攻击性,可能会被送进监狱,或是被杀死。

你以为他们只是怕你受伤,其实他们更怕你伤着熊!

 

所以,保护游客应该只是防熊重要性的一小方面,或者说那只是最容易让人们接受教育的一个角度。

这让我想起很多年前,一个朋友讲过她和先生在某海岛渡假的故事。他们住的水上屋可以直接下海浮潜,一天发现隔壁一中国游客带了珊瑚上来,先生开始苦口婆心的从环境保护角度教育对方,对方完全没有反应。女生更机灵,说:听说这里摘个珊瑚罚2000美金。吓得对方赶紧把珊瑚扔了。

 

美国国家公园路边提示:减速,野生动物出没


北美(美国,加拿大)最常见两种熊:灰熊和棕熊。

  • 棕熊个大,肌肉更发达;黑熊相比个小。
  • 棕熊脖子后面有一块突起物,很好辨识。黑熊背部最高点在后腿上面。
  •  肉类,植物都属于它们的食物,有时腐尸也吃。

正常情况下,它们不会把人当成食物!

但对于野生动物来讲:食物和繁殖是两大禁区,不要在这些地方跟他们产生摩擦,否则不把你当食物也把你当敌人。在加拿大,朋友曾看到报道:更强壮的灰熊在食物缺乏的情况下,会去攻击黑熊,把它们当成食物。

 

美国大提顿国家公园发放的识别两种熊的宣传页。

上面说从2006年开始,已经有6只熊被人带坏,被执行死刑。

 

加拿大宣传手册上的黑熊描述

加拿大宣传手册上的灰熊描述

 

防熊的第一步就是:避免遭遇到熊

能不见面就别见面了。

美国国家公园有时会把熊活动频繁的区域暂时关闭。而加拿大的一些营地会在外围设上电网,防止大型动物与人接触,并学坏。

各种手册告诉我们:

  • 不要独自一个人去徒步,3,4人以上的团体更安全。因为熊害怕比它大的东西。
  • 如果有小孩,保证小孩在你可以控制的范围内活动。
  • 如果带宠物,必须带上链子,跑动的宠物,很容易被当成猎物。宠物逃回你身边时还带回头熊,也挺尴尬的。
  • 接上一条,不要在熊王国里越野跑,这会象宠物一样,被当成猎物。刚听朋友说,前一阵阿拉斯加举办越野跑比赛,选手遇到了熊,落单的一个选手被攻击后身亡。
  • 尽量不要在黄昏之后去徒步,因为那时视线不好,你不容易看到熊,也就不容易采取正确的方式回应。
  • 徒步时,如果遇到视线(比如大片密林,或很多拐角的地方)不好的地方,要主动发出声音,比如拍手,唱歌,熊铃不是特别管用,因为它的声音还不够大。
  • 如果发现熊活动的新鲜证据(脚印,粪便,刨的坑等等),或是莓类茂盛的地方(它们的采食区),要主动离开。

 

加拿大国家公园发放的各种手册,都很长知识


因为一般情况下熊并不会攻击人,所以遇到熊并不一定结果都很可怕。遇到熊时有几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你看到熊,它没看到你。

各种手册告诉我们:

  • 最重要:不要跑
  • 与它保持安全距离(100米),安静、慢慢离开。


第二种情况:熊看到你,你没看到它。

这其实经常会发生,象黑熊喜欢在森林里活动,视野很不好。我们上次看到黑熊和黑熊宝宝时,如果不是其它游客指点,我们其实很难发现它们。

各种手册告诉我们:

  • 熊最不喜欢意外遭遇到人。就是被人吓着。所以我们拍手,唱歌,只是为了告诉那些我们没有看到的熊:我来了,我是人类,不是食物,我也不抢你的吃的。
  • 熊一旦注意到人时,一般都会主动躲开。


 

第三种情况:你俩相互都看到了对方。

各种手册告诉我们:

  • 保持距离。像熊,狼,豹子这种动物的安全距离是:100米。糜鹿,驼鹿,大角羊等动物的安全距离是:30米。近距离会容易让它们感受到来自你的威胁。
  • 如果距离很近,一定不能跑!只要你跑,熊的反应就是:哇,是猎物,追!
  • 不要与熊对视,会让它们感受到威胁。加拿大防熊手册上说:你可以跟熊说话,语气要平和,友好。这样熊就能知道:OH,它是人,不是食物。
  • 如果你看到了小熊宝宝,一定不要轻举妄动,虽然它们很可爱,但它们身旁一般都有保护欲极强的熊妈妈。就是说:逗熊孩子和打熊孩子下场都会很惨。如果看到熊宝宝,你需要做的是观察熊妈妈,从它的举动来判断:你是不是已经让她感觉到了威胁。
  • 准备好你的防熊喷雾,放在手里,准备使用。
  • 观察熊的活动路径,因为在熊没把你当食物或受到你的威胁的时候,它挺烦你的,会想躲开。你不要挡着它的撤退路径。
  • 如果一切都正常,你的选择就是:慢慢,安静的后退,达到安全距离后,撤出这个区域。然后向公园Ranger报告,你在什么位置,遇到了什么动物。

 

野生驼鹿

 

路上的野牛

 

比较坏的情况,你遇到熊,熊有点儿不开心,或者不确认你是什么。

各种手册告诉我们:

  • 最重要的事:不要跑!
  • 另一件很重要的事:保持冷静
  • 如果你们有几个人,围成一团,把小朋友放在中间。这样能让你们看起来比较大。
  • 如果你有背包,不要放下背包,因为背包在被攻击时可以起到保护作用。不要觉得自己不背包能跑得快点。背不背包熊都能追上你,要对它有信心。
  • 熊有可能会试探性的走向你,但也并不意思着会攻击你。这个尺度很难掌握。但必须保持冷静,还是:不要跑。
  • 如果熊走到离你很近的地方还是没有停下来,你可以使用防熊喷雾了,这个东西主要成份就是熊不喜欢的胡椒。Ranger告诉我们:不要朝熊脸上喷,会伤害到熊的眼睛,让它丧失野外生存能力。我们要吓走它,而不是伤害它。正确的方向是略向地面。
  • 大多数情况下,熊遇到防熊喷雾都会躲开。如果没有,你要把双手放在脑后,脸朝下趴在地上装死。熊也许扒拉扒拉你,看你没反应就走开了。
  • 最后:装死的时候如果熊开始拖拽你,那表示它已经把你当成食物,你就可以开始反击了。尽全力反击吧,这样也许会吓他一跳,而放开你。

 

加拿大班夫国家公园里的桥:专门给野生动物过马路用的,据说它们挺喜欢。朋友说一座几百万加币吧。
 

如果熊并没有把人类列入食谱,那它们为什么要攻击人?

我学习后的理解是:人类教坏了熊,害了自己,最后又害死了熊。

上面所提及的美加两国各种手册上对于人类行为的指导主要是为了:避免让熊或它的宝宝感受到人类的威胁,从而对人发起进攻。

除此之外,还有更重要的一件事需要避免:不要让熊把人类和食物联系起来。如果它们从人类那里得到过食物,就会把人类和食物渠道相关联,而为了得到食物,它们会变得非常具有攻击性。


各类手册告诉我们:

  • 熊的嗅觉非常灵敏,从很远的地方就可以闻到气味
  • 熊会把所有有气味的东西当成食物:人类的所有食物,带有食物残渣的东西,护肤品,化妆品,洗涤用品(牙膏,香皂,洗发水,洗涤灵,洗衣液等等)
  • 不要用食物或模拟动物叫声来吸引他们。它们需要保持对人类的警惕和畏惧。如果它们知道站在马路上就可以从人类那里得到食物,那它们会因为食物而攻击人类。另外:经常站马路边上,容易被车撞着。美国国家公园里Ranger经常站在路上拦车,因为有野生动物要过马路。
  • 如果你在开车时遇到野生动物,要减速让行,并打灯示意其它车辆注意。围观时间不要过长,避免交通堵塞和让野生动物养成习惯,见上一条。
  • 在营地的时候,如果你要离开,所有食物必须放在防熊箱里。美国规定也不可以将食物放在普通车里(房车除外),但加拿大则允许放在普通车后备箱里;两国都不允许将食物放在帐篷里,熊很容易毁坏帐篷得到食物。冷藏箱不管是空的,还是装有食物都不允许放在外面。垃圾,用过的食物包装,没洗的餐具,宠物食品,饮料瓶子这些都不可以放在无人的营地。
  • 如果你去攀岩,在起步点不留下任何熊定义的食物(见第2条)。以后起步点没村民收费,老有饿熊,也挺闹心的。优胜美地一些岩场的起步点会有防熊箱。

位于熊国王里的美国国家公园,都会有防熊讲座,非常好。图为:笨笨正在试用防熊喷雾

 

大提顿公园的Ranger提到,优胜美地的熊就是坏典型,已经被人带的会砸车玻璃。

为了说明熊有学习能力,他还讲了两个故事:

1,熊妈妈带着熊宝宝遇到人,已经到了最后关头,人已经趴在地上,但熊妈妈用行动给熊宝宝示意:人,并不是都要去杀掉的。最后带着宝宝离开了。人活下来了。

2,有些地方会告诉徒步者,当你在野外露营时,可以把食物挂到树上来防熊。这个Ranger说,他观察到,曾经有熊妈妈让熊宝宝爬上树去取食物,熊宝宝马上学习了新技能。安全的方法是使用防熊罐存储食物。

人类通过学习,限制自我的行为而减少对自然环境(很多都是野生动物赖以生存的栖息地)的冲击,保护了它们,也就保全了我们自己。

 


我们还要继续深入熊的王国,向加拿大北方和阿拉斯加进行,希望熊和熊孩子能不介意我们经过它们的领地。

 

最后友情提示:

  • 国家公园里的各种小册子都很长知识,有机会可以自己学习一下。
  • 环境在变,人与动物的关系也在变,不排除各种规则在不断修改中。所以来到新环境,学习,尊重,保护,是我们人类应该做的。

2017鼻子(The Nose)攀登报告 :我们的鼻子(The Nose)之路

引子

我们人生第一个Project是被赵大爷和夜行人大爷忽悠爬阳朔白山的凤凰。

在春暖花开客栈,大爷们语重心长的教导我们:“心路历程!心路历程你懂吗?不磕线,你的攀岩是不完整的,不磕线你怎么可能体会到这种心路历程?!”我们只能不住的点头赞叹。

于是,我们在阳朔的最后两周就都交待在白山了。当然,最终当两人完成凤凰的时候,确实体会到了两位大爷所说的心路历程,那种日思夜想近乎疯魔的体验。

而这不期而至的第二个Project:The Nose,前后横跨14个月,足记遍及美国西部各大重要岩场,相比结果,训练过程更是可以回味终生的心路历程。

El Cap 优胜美地
 

正文

来美国之前,apple和笨笨都只爬运动,几乎没有爬过传统。虽然上了小Po传统攀登的课程,但真正爬传统的次数不超过5次,可以说是零基础。

很早之前请教过小Po:爬大岩壁需要什么样的技能准备?

得到下面这张图:

图片来源:易思婷:《大墙攀登的学习之路》

 

而我们当时的情况,连最基础的“一:基础传攀”都没有过关。苦于没有学习环境,大岩壁这事就先放下了。

2016年,我们开始在美国攀岩旅行的生活,当时也只是想不断学习新的东西。至于The Nose,在被Apple当目标之前的感觉是:这辈子总要去爬一次,但是五年也好,十年也罢,一步步来,不着急。

现在目标达成,回顾过去,我们的训练大致分为几个部分:

传统攀登训练、器械攀登训练、大岩壁相关训练,其它。

 

第一部分:传统攀登训练

方法:传统多段

岩场:Red Rock(内华达州),Yosemite(加州),Lover’s Leap(加州)

标志线路(非所有线路):

III级:
Royal Arches,Yosemite
Black Orpheus,Red Rock
Snake Dike,Yosemite

IV级:
Epinephrine,Red Rock

在初期,Red Rock岩场对我们的帮助非常大。那里5.6-5.9难度范围,3星及以上线路我们基本都爬了,只在Red Rock一地,我们就累计爬了超过100个绳距。

中间完成Half dom的Snake Dike是对传统多段综合能力的一次测试。

最后顺利完成了4级的Epinephrine,也算是收官之线。

Black Orpheus,Red Rock
笨笨跟攀到山顶

Epinephrine,Red Rock

笨笨在先锋烟囱段落

Snake Dike,Yosemite

笨笨先锋中

我们在Royal Arches,Yosemite

收获:

  • 规划:学会看路书,找线路,查天气,计划食品,携带什么样的装备。
  • 保护点:对机械塞/岩塞的使用逐步熟练。根据线路走向正确使用延长快挂。
  • 绳索:需要使用1条以上绳索攀登时,练习及优化绳索管理技术。
  • 体能:Red Rock岩场线路的接近性都比较差,负重单程走1小时都不算远。最远我们单程需要走3小时到达线路。这种训练极大提高了我们的体能。
  • 走路:在长距离接近或下降线路上,我们也训练了在不同地形上,比如在3级,4级地形,如何安全行走。
  • 保护站:自建保护站和挂片保护站,交替领攀或连续领攀,我们都有练习。除非我们两有人当天状态不好,线路基本都是每人领攀一半。如何架设保护站,如何有效交接装备,如何补充食品和水,这些都在训练中不断被优化,养成良好有效的习惯。

 

第二部分:器械攀登训练

方法:大岩壁课程 + 分块训练

岩场:Little Cottonwood(尤他州),Index(华盛顿州),Leavenworth(华盛顿州),Yosemite(加州)

标志线路(非所有线路):

C1:La Escuela(El cap base, Yosemite),Pacific Ocean Wall(El cap base, Yosemite), City Park(Index,Washington)
C2:North American Wall(El cap base, Yosemite)
C2+:Dihedral Wall(El cap base, Yosemite),The Stigma(Cookie cliff, Yosemite)

 

我们先在盐湖城附近的岩场上了易思婷的大岩壁攀登课程,然后依照《How To Climb Big Wall(如何攀登大岩壁)》一书进行器械攀登训练。

大岩壁攀登课程授课时间只有三天,但为了方便我们学习,易思婷采用了学一天,练习一天的方式进行,总共耗时一周。即便如此,这部分的课程依然是非常紧张,很多东西第一次接触,脑细胞不够用,学过之后大部分都交还给了老师。以至于在后面的训练中,不得不经常骚扰老师,把忘记的东西捡回来。(感谢易老师)

大岩壁课程,Apple第一次练习踩绳梯

《如何攀登大岩壁(How To Big Wall Climb)》被笨笨戏称为“大岩壁圣经”,简称“圣经”。

这本书最大的优点就是可操作性非常好,它把你在大岩壁上需要用到的技能循序渐进的拆分成模块,再给出非常具体的训练计划,基本就是一本拿来就用的训练手册。

以书里第一个科目为例:

俯角地形先锋攀登

练习内容翻译如下:

在一个俯角线路上先设置好连续的保护点。
* 器械攀登一次,给自己计时,从而获得基准时间
* 器械攀登五次。关注动作的平滑和一致性。
* 在第五圈的时候计时。目标是比第一次计时快大约50%〜75%
* 再器械攀登五次,集中关注动作的平滑。踩绳梯上升的时候尽量不要停顿。记住,“慢意味着平滑,平滑意味着快”。
* 继续攀登五次,同时关注平滑和速度。争取比前一次计时快20%。
* 在这两节为期两天的训练中,总共做25次训练。

Leavenworth,笨笨在地面反复练习下放技术

 

象这样的训练书里一共有30节,循序渐进:俯角先锋、俯角跟攀、垂直或者仰角先锋、垂直或者仰角跟攀、放置保护、清装备,一直到露营、吊帐、五级大岩壁等等。

如果完全按照书上的要求训练,需要4~6个月的时间,完成后,应该具备足够的能力去攀登鼻子(The Nose)了。

很遗憾,受制于条件的限制,一些章节的训练可能很难完全达成,例如:爬3个5级大岩壁。

我们根据当时已经掌握的技能,按书上的要求完成了器械攀登训练的20个左右的章节,和2条5级大岩壁线路。

City Park, Index,Apple在练习器械攀登

Dihedral Wall(El cap base, Yosemite),Apple在练习器械攀登

La Escuela(El cap base, Yosemite),笨笨在练习在练习器械攀登

收获:

  • 器械攀登能力:掌握了不同地形的器械攀登先锋技能。在俯角甚至一些垂直地形上,我们学会用手点而不是挂在绳梯上保持身体平衡,这样节省了时间。最后在The Nose上最难的器械攀登段落对我们俩人个来说,也没有什么压力,时间上也是按计划完成。
  • 跟攀能力:掌握不同地形的跟攀技能。不浪费更多的时间和体力。

总结问题:

  • 没有做负重仰角爬绳训练。
  • 菊绳调节在最后一天出现问题。笨笨是自制菊绳,绳结有些许滑动,导致仰角爬绳时上升器距离过长,消耗了过多体力。

 

第三部分:大岩壁相关训练

场所:Yosemite(加州),Zion(尤他),Lemon Mountain(亚利桑那),Smith Rock(俄勒刚)

标志线路(非所有线路):
多段器械攀登:
South Face of Monkey Face,C1,Smith Rock

IV级:
Spaceshot 5.7 C2,Zion

V级:
Touchstone Wall 5.8 C2,Zion
Washington Column South Face 5.8 C1,Yosemite

Smith Rock岩场

训练内容包括:

A:多段器械攀登/大岩壁攀登

多段器械攀登是合练,5级大岩壁是实战。

Touchstone Wall,Zion 笨笨在顶峰寻找下降线路

Washington Column South Face 5.8 C1,Yosemite,笨笨在保护站

 

B:大岩壁保护站架设,交接

专门训练了架站、拖包、交接。原来都是模拟拖包,最后阶段训练采用全重量的拖包。圣经上说交接很容易浪费时间,我们就设置了模拟环境,一天交接20多遍来固化动作。当时装石头拖包,包还没上The Nose就快被拖漏了。

Lemon Mountain,Tucson 笨笨在练习保护站交接及拖包

包已快拖破

C:拖包:身体拖包/空中拖包

根据《How To Climb Big Wall(如何攀登大岩壁)》在Yosemite找线路单独练习。
在Lemon Mountain与保护站系统合练。

Apple在Yosemite练习拖包技术

总结问题:

  • 实战线路上的拖包经验还是不够,在The Nose上开始就没有仔细观察拖包线路,多次卡包。

 

其它:自由攀登能力/吊帐/救援

自由攀登能力:

场所:India Creek(尤他),Yosemite(加州),Joshua Tree(加州)

传统自由攀登能力算是我们的弱项。相比较其它训练,我们也没有花太多时间在这上面。可能是觉得这项的提升需要更多的时间。

大岩壁圣经建议,爬Nose之前应该可以在Yosemite稳定的完成5.10a/b的线路。我们在valley的最好成绩分别是10d和10b。后来去JT爬了一些10的线路(并没有都完成),但并不能算是稳定的10a/b选手。

体会:如果你是一个稳定的10A/B选手(携带全套大墙装备不少于15公斤,Yosemite的10A/B,嗯,还是有挑战的),那你可以节省更多的时间,少拖一些东西上墙。

笨笨在Yosemite先锋

Apple在Yosemite先锋

Joshua Tree

吊帐:

因为体力的问题,我们一直在纠结要不要带吊帐上墙,最后放弃这个方案,也就没有练习吊帐的搭建。如果有计划带吊帐上墙,需要在平地上和岩壁上分别练习吊帐的搭建和收吊帐。

救援:

我们只练习了带拖包下降。

 

结束语

对于从零开始的我们,不管是Red Rock的传统基础、长距离接近;India Creek的爬缝;Maple Canyon的大圆包石头;Lover’s Leap有意思的棱线;Smith Rock Monkey Face的Bolt Ladder;Yosemite充满石英亮晶晶的花岗岩;以及最后JT硬邦邦的线路,对我们最后完成线路都有不同程度的帮助。

Indian Creek

另外一个重要学习途径是跟有经验的人学习,也许他们的一句话,就能让你的系统改进很多,最终在岩壁上节省很多时间。

例如,易思婷说圣经作者的拖包进站方法不是很好,于是我们把拖包进站从可调牛尾改为了MMO;王二说你们的五级岩壁不能只在优胜美地,应该尝试不同的地方呢,于是我们去锡安爬了砂岩的五级大墙,回到Valley之后感觉完全不同了;和Larry请教他们的拖包系统,发现人家是用了一条几乎90米的拖绳,所以有足够的绳尾可以作为下放绳,我们最后决定购买了15米的辅绳作为下放绳索。

反复阅读网上相关的报告,特别是周律的鼻子报告,对于报告中提到的问题,专门做了针对性训练。没有任何一个训练是过度的,任何一个缺失的训练都会在岩壁上给你出难题。

Trout Creek

当我们把The Nose当成目标之后,出于时间考虑,我们的大岩壁训练变得更有针对性,那些在Nose用不到的部分我们暂时略过了。比如,我们没有强化练习自建保护站的大岩壁系统;我们目前只使用机械塞/非对称机械塞/岩塞/非对称岩塞进行器械攀登;我们只简单练习过吊帐的拆装但没有实际使用过。
 

鼻子之后?

这次无惊无险的完成鼻子,除了努力训练,也有大墙眷顾。

鼻子是真正的大岩壁,31段,900米高差,需要在岩壁上睡两个或者三个晚上,前期需要做很多训练。

但同时鼻子线路是一条成熟的线路:每年要被爬上百次,线路清晰,路书明确,甚至所有保护站都是挂片保护站,天气预报准确,随时随地直升机救援。

王二把鼻子称为:大岩壁攀岩馆。刚听到这个名词,觉得很新颖,细思觉得是非常贴切。完成鼻子,跟在岩馆完成了一条V3抱石类似,他说明你已经有了一定的攀登技巧,但这仅限于室内。如果你要去野外攀登自然岩壁,还有大量的训练需要完成。

攀登最重要的是:自己开心!

 

完成鼻子之后,如果依然想玩大岩壁,方向也很多。或者在“攀岩馆”继续增加攀登难度,去爬C2,C3甚至更难的“室内线路”。或者去荒野里攀爬“野外”大岩壁,而这意味着更多的训练科目:多变的天气、攀登风险评估、超长的接近和逃跑路线、漫长甚至永远不可能到达的救援、不完全准确的路书或者仅仅是线路描述、体力分配、食品营养规划、甚至与当地人的沟通等等。

上学的时候老师曾经做过一个比喻:你的知识就像一个圆,圆之外是你未知的部分。你的知识越多,圆周越长,你越会觉得有更多的知识需要学习。

感谢鼻子,让我们的圆周变得更长,更有好奇心去探索无限的未知世界。

2017鼻子(The Nose)攀登报告 :攀登分段描述

 如果你不是在准备攀登鼻子,那么这篇流水账毫无价值。但如果你已经准备上墙了,那么希望下面这些细节描述可以让你少重复我们的错误,节省一些时间。我曾经在攀爬前想找逐段的说明未遂,估计没人这么啰嗦。  🙂


Day 0:固定绳索 第一段~第四段(Pitch 1 ~ Pitch 4)

 

第四段(Pitch 4)的顶端名字叫做镰刀平台(Sickle Ledge),这个平台因为形状像一个镰刀而得名。多数队伍都会在第一天的时候先攀登到镰刀平台(Sickle Ledge),然后固定4条50米的绳子或者3条60米的绳子下降到地面,把拖包拖到镰刀平台,再降回地面睡觉,次日一早回来正式攀登。这样做虽然不如直接从地面开始攀登(Ground Up)连贯,但可以让拖包里少带一天的食物和水,成为多数人的不二选择。

到达起步点,Apple先锋用一条绳,再拖一条绳。笨笨用背包背2条绳跟攀。

 

为这四段固定绳子一共需要4条50米的绳子,3条60米的绳子。如果用三条60米,则需要把他们连起来使用。我们的四条绳子长度分别为70米,60米,60米和45米,计划是60米绳子当做50米用,然后把70米和45米接起来作为两条50米,这样只有一段需要过结,降低操作复杂度。实际布绳的过程中,发现整个拖包线路上几乎每二三十米就有一个保护站可以用,于是现场改变计划,用70米、60米、45米三条绳子直接覆盖掉线路,留下了一条60米的绳子,第二天一早拖包。从布绳情况看,四段总共长度应该在160米左右。

 

从原地起步要先free solo 55米左右的4,5级地形到达攀登起步点。图为Apple马上到达攀登起步点

 

前两天在华盛顿柱南壁(South Face of Washington Column)训练,看到从Kor Roof下来的队伍给我们展示他们爬绳的时候被屋檐切割到只剩白色绳芯的绳子,至今心有余悸。之前看周律他们的报告也提到过先锋绳的一段也差点切断。于是布绳非常小心:所有绳子都两两相连,每隔50米左右拴入保护站,这样在爬下面几段的时候不会磨上面的绳子。镰刀平台(Sickle Ledge)的边缘用布基胶带保护。

为了减轻跟攀的负担,我们的做法是领攀者再拖一条绳子,这样跟攀只要背两条绳子。前四段都是俯角地形,跟攀者背两条绳子推上升器基本没压力。

apple全程领攀,其中基本为器械攀登,偶尔自由攀登几步,使用了2,3个非对称机械塞(Metolius Offset Master Cam)。

 

Apple先锋第1段

 

笨笨跟攀第1段

 

Apple先锋第3段

 

笨笨跟攀第3段

 

Apple先锋第4段

 

Apple到达镰刀平台(Sickle Ledge)

 

边布绳,边下降

 

中午下降回房车吃午饭,小憩,然后背着装备到出发点拖包。前三段woodhead拖,最后一段apple拖。突然发现,woodhead根本不用上第四段,只要在第三段等着就行了,少爬一段绳,太爽了。拖包途中,遇到跟在我们后面的一个队伍正在下降,第二个下降的小哥在哪里鼓捣了半天,问他在干啥,他很不好意思的说:我下降在过结。好吧,我不厚道的把他们队归入了不准备登顶的队伍。

 

笨笨用一个背包背了24升水,Apple用拖包背其它所有东西,向爬绳起步点出发。

 

这么好的接近,再沉的背包也没啥好抱怨的

 

 

Day 1: P4镰刀平台(Sickle Ledge) 到 P14酋长塔(El Cap Tower)


今天从爬绳开始 

第五段(Pitch 5)和第六段(Pitch 6)连爬 (60米)

第五段(Pitch 5)是镰刀平台(Sickle Ledge)的横移,Pitch 6 是镰刀平台结束后的5.9简单线路,两段加到一起接近60米。为了避免在四级地形的第五段拖包,我们决定两段连爬,这样拖包的时候角度比较大,能节省不少体力。按照之前的计划,难度比较低的段落都由woodhead爬,尽量多的自由攀登,保证攀爬速度。而比较难的各种器械攀登,则交给风格更稳健的apple处理。

终于起步了,开心。虽然从来没有爬过,但线路的走向,岩石的形态,缝的质量都已经YY过无数遍,用望远镜也看过很多遍了,没有忐忑,没有激动,只要处理好眼前的每一步。前路漫长,在四级地形依然尽量保守,时不时放一个保护。第五段是5.9,多半都在自由攀登,但遇到不好处理或者需要发力的地方果断器械攀登,保证速度的同时节省体力。第五段的保护站路书上写的是需要0.5~3英寸的塞子,这也就意味着并没有挂片保护站,没太留意这个保护站的真实位置,直接略过。多数队伍都会和我一样直接一次性干到第六段的保护站。

笨笨先锋第5段起步

 

Apple在第5+6段跟攀,通过下放点

 

 

拖包出站,在四级地形有点磕磕绊绊,apple一直照顾着猪。等到猪彻底从四级线路释放出来,大家踩开心的各自做自己的工作去了。

 

第六段(Pitch 6) 到第7.5段(Pitch 7.5)  (40米)

第六段(Pitch 6)到第八段(Pitch 8)是从镰刀平台(Sickle Ledge)延伸上去的裂缝横跨两个裂缝,到达炉子腿裂缝(Stove Leg)系统,跨越裂缝系统,都需要使用横移技术。这两次跨越裂缝,路书画得比较复杂,于是专门跑到酋长岩草坪(El Cap Meadow)用望远镜围观其他队伍爬线,看了半天,发现五花八门,怎么干的都有。

另外一本路数建议,不进第七段的保护站(Dolt Hole),直接走低位。但这样做,等于一次性要跨越到炉子腿,横切距离较长,我们15米的下放绳索是否够用不得而知,只能上线见机而行了。

实际攀爬中,发现位于第二个裂缝系统的傻瓜洞(Dolt Hole)比较高,如果爬上去建站,再平移,会浪费不少时间,干脆直接一步到位到炉子腿的第7.5保护站去。但这样导致了走绳严重的折线,后半程几乎拉不动绳子,终于到了保护站,绳子完全拽不动,只能动用上升器才把绳子拉了过来。跟攀的时候,中间放的一个塞子的位置并不太好,被绳子反复扯动,崩了出来。

如果以后再爬,我会老老实实的去傻瓜洞(Dolt Hole,同样有挂片保护站)架站,拖包,然后下一段再跨到炉子腿(Stove Leg)。

Apple在第6段保护站,笨笨在第7段先锋时回拍

笨笨在第7.5保护站拖包,回拍

第8段:炉子腿(Stove Leg) (28米)

首攀鼻子线路的年代,没有机械塞,只有岩锥,碰到宽缝就没招了。大神们奇思妙想,定制了特殊的炉子腿当做岩锥,用于通过这段比较宽的裂缝系统,于是把这段裂缝命名为炉子腿(Stove Leg)。

出发后发现,这段裂缝正好是BD 2号机械塞的宽度,用蛙跳(Frog Leap)技术,每个绳梯上挂一个2号塞子,交替上升,高兴的时候就自由攀登几步。时不时有卡死的装备做保护点。最终到达保护站,两个2号塞子都还在自己身上,实在是太抠门了。

笨笨先锋炉子腿

第9段:(45米)

这是炉子腿裂缝系统(Stove Leg)的继续,只是裂缝已经开始有宽窄变化了,要经常变换塞子。想起某本路书上写:带两个Omega Pacific Link Cam(我把他称为变形金刚)会非常非常非常有帮助。看来很多人都读了这本路书并遵照执行,结果这一段卡死了无数个变形金刚,最近的两个相距只有20cm,看着好心痛:每个就等于是一张张100美金的大钞塞在岩缝里啊。这一段吓得我都没舍得掏出变形金刚来用。  🙂

第10段:(48米)

apple先锋,我转入吃喝模式,很爽。

爬完这一段,到预计的第一露营地点傻瓜塔(Dolt Tower)只有10多米了,一般露营三晚的队伍会在这里睡第一晚。按照之前的计算,如果下午3点之前到达这里,可以继续向酋长塔(El Cap Tower)进发,否则就在这里露营。当时时间刚过中午,比预期早了不少,继续走起。

第11段:傻瓜塔(Dolt Tower)(15米)

按照某路书描述,如果不准备在傻瓜塔(Dolt Tower)露营,那么不要把拖包拖到第11段的保护站,而应该直接连爬到第12段,避免在傻瓜塔上拖着猪走。

此时对讲机电池已经耗尽,风大,apple爬过第11段傻瓜塔(Dolt Tower)左侧的保护站之后就完全无法建立沟通。而第12段还有一个下放,重新上攀的曲折路线。于是我们决定在下放点建立保护站,把猪(拖包)拖过去。这样先锋者在攀爬12段的时候就不会脱离保护员的视线了。

 

可惜,虽然计划不错,但猪被卡住了,无法到达保护站。此时已经可以看到下一个保护站,没必要把猪拖上来,只要从下一个保护站直接把猪拖过去就好。woodhead降到下放平台,抓住猪尾巴(下放绳索 Lower Out Line)拖回保护站固定好,然后保护apple开始下一段的先锋。

第12段:(30米)

这一段先要下放到保护站下面的平台,然后进入酋长塔裂缝系统。下放后,如果过早放保护,那么扯绳会非常严重。但越晚放,承担的风险越大。并且,一旦发生冲坠,会产生摆荡并撞到傻瓜塔上,这会比落地的冲坠(Ground Fall)产生更严重的伤害。垂直的落地冲击有脚、腿做缓冲,有效保护内脏器官。而侧向的冲坠,则更有可能直接对内脏产生伤害。

apple一路向上,不断回清,直至和下放点(Lower Out)高度差不多,留下了第一个保护器,终于安全了。

 

下放后,Apple继续先锋


第13段:(30米)

第14段:酋长塔(El Cap Tower) (30米)

Apple先锋D1的最后一段

到达酋长塔,太阳已经快落山了。扎营碎觉。

平台超赞,超平,超大,五星营地!

 

Apple在第14保护站拖包,月升

 

吃完饭,读路书中

 

Day 2: 酋长塔(El Cap Tower)到四号营地(Camp IV)

 

黄色区域就是17.5-20的拖包复杂段落

 

第15段:德克萨斯岩片(Texas Flake)(33米)
    
这是一块形状像德克萨斯州的岩片,和主岩壁之间形成了一个十几米的烟囱,无法器械攀登,只能自由攀登。

从酋长塔起步,攀登10来米进入烟囱,这时候发现绳子的阻力非常大,在这种阻力下爬烟囱,会要人命的。正好德克萨斯岩片(Texas Flake)的根部有一个保护站,于是让apple爬上来,转换到这个保护站给我保护。

教训:攀爬的时候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走绳,如果发现卡在岩缝里,最好把他们甩出来,省的卡住。

不长的一段,爬得浑身冒汗,骑在岩片的顶端喘个不停。apple则重新降回酋长塔去处理猪。apple还指出,我无意回清的一个装备,给她造成了很大麻烦。这一通折腾,浪费了不少时间。

最终apple背着全套的器械爬上来,也是喘得不行:我爬烟囱之前把所有能丢的东西都丢在岩壁下面了,这身东西爬完全悬空的绳子可是不轻松呢。

早上准备出发

 

笨笨先锋德克萨斯岩片

 

Apple跟攀德克萨斯岩片

 


第16段:靴子(Boot Flake) (39米)

靴子顾名思义,是一块高十多米,长得像靴子的岩片,大家都很好奇他是怎么呆得住,而不会掉下山来。这也是鼻子线路最容易辨识的标志,肉眼从谷底就能看到。

这一段是从德克萨斯岩片(Texas Flake)的顶部爬到靴子(Boot Flake)的顶部。开始一段挂片梯子(Bolt Ladder),随后进入裂缝。路书标称C1+,需要很多小岩塞(Nuts)或者岩钩(Cam Hook)。但很多固定装备(Fixed Gear)大大降低了攀爬难度,一路通畅,边爬可以边观察一会跑靴子的路线。

16段开始是挂片梯子

 

Apple在第15段保护站保护

 

 

 

Tom Evans拍摄

笨笨已经到达靴子顶,Apple在跟攀

 

第16.5段:摆荡之王(King Swing),或者叫做“跑靴子”

靴子距离下一个裂缝系统非常远,所以需要把先锋者从保护站下放二十米左右,先锋者玩命来回跑,最终抵达左侧的裂缝系统。这就是鼻子线路上最具观赏性的摆荡之王(King Swing),俗称跑靴子。原来在谷底围观的时候,听着山上和山下的人各种大呼小叫,非常好玩。

apple先来玩,根据网上的资料,下放到靴子底以下6米左右,也就是第二颗挂片的高度,就可以开始跑了。apple尝试了几次,虽然一次比一次成绩好,但距离目标裂缝还是有一段距离。如果向左不能到达目标位置,大家会先使劲跑向右边,获得更多空间加速,但向右的路上有一面突出的岩壁,如果掌握不好脚落地的节奏,很容易撞到了上面,Apple心理压力略大,最终放弃,爬绳回到上面的保护站。

换woodhead下去玩,先在靴子的鞋带上尿一下,缓解一下压力。鼻子闻到好像很多人都这么干了  :)

正式跑之前,先心中回想一下网上的视频和技术动作,走起。一次,两次。距离目标越来越近,但依然还是差一点点。最后一次看前面只差一米来远了,不舍得荡回去,尝试踩岩壁上的点,做绷紧横切的动作,居然站住了?!?!心中大喜,慢慢选择岩壁上合适的脚点,支撑住身体,直到左手终于抓住了裂缝。听到上面传来apple的鼓励和欢呼。

这个位置并不是主裂缝,主裂缝还在左侧两米远的地方。把气喘匀了,继续利用绷紧横切的技术,慢慢移动到主裂缝。缝里很贴心的居然有一个绳套,赶紧把绳子挂进去,这样至少不会荡回去了。这时候才有心情看一下自己的位置,处于老鹰平台(Eagle Ledge)下方三四米,看来我比大多数人降得都要低。

笨笨在跑靴子

 

Tom Evans拍摄
笨笨成功抓到裂缝

 

我们的计划是按照Larry的方法通过老鹰平台(Eagle Ledge),虽然操作复杂一点,但安全性比较高:先锋者空身(不带装备、不带拖绳)抵达老鹰平台,不上攀,立即建站,固定先锋绳索;跟攀者拉紧先锋绳索,固定,两人之间形成一个绷紧的导向绳;装备系在下放绳索上,用主锁挂在导向用的主绳上,滑下来;猪也通过导向绳索滑下来;最后跟攀者把拖绳穿环下降,主绳也挂在身上,让先锋者把跟攀者拉到保护站。

这一通折腾,时间都快到中午,浪费了太多时间了。

 

第17段: (27米)

从老鹰平台到第17段没啥特别,正常爬到

 

第17段~第18.5段 (55米)

第18段是垂直向上的一个裂缝,然后19段和20段向左横切,一直到达四号营地(Camp IV)。路书显示,18和19保护站之间有若干个中间保护站,可以用来拖包。因此我们决定跳过18保护站,直接去18.5保护站。

攀登前我们最开始的计划是不用单独的下放绳,而是用拖绳的尾巴做下放绳,以减轻重量。但和Larry聊过后他提醒这一段的拖包就有55米,如果只是60米的拖绳,恐怕就没有绳尾可以用来做下放绳了。他们当时的拖绳是借来的,有八九十米,所以才能用我们计划中的策略。

这一段唯一的特点就是长,仿佛永远也到不了头,必须尽量节省装备,大量回清。爬到裂缝最上部的下放点,向左做绷紧横切(Tension Traverse),到达第一个中间保护站。从这里向左边望去,已经可以看到四号营地了,纯粹是大横移啊。

为了下一段拖包能节省点体力,我决定继续去左边5米左右的另外一个中间保护站建站拖包。没成想到达左侧的保护站之后,六十米的先锋绳子连固定绳子的长度都不够了。只好返回前一个保护站,固定绳索,拖包。

然后,就悲剧了。。。Apple跟攀之前完全放开了下放绳,拖包出站不久就卡住了,但她已经没办法协助通过。笨笨按照书上学来的办法,我拽,我跳,我再跳。没戏,纹丝不动。放松绳子,让拖包松开,再拼命拉,再拼命跳,还是纹丝不动。良久。。。。。。只能放弃,等着apple跟攀过来放先锋绳子下去释放猪吧。

Apple跟攀中

 

包已经卡住,Apple从下放点向下看保护站的笨笨和猪

Apple准备过下放点之前,在安全带上扣了2个主锁用于打备份结,这样下放时方便解开绳结。但在过下放点时,她没有取出足够的绳结,然后又把下放点的绳耳扣到了未打开的绳结上。当她需要更多绳子时,绳结全卡在了绳耳之下。

良久。。。。。。Apple终于来到保护站

Apple下放中

 

卡住的猪

 

笨笨开始拉下放绳,拉不动。再拉,依然不动。顿时一身冷汗:拖绳已经被猪占据了,先锋绳再卡住,这是要让我们致电911的节奏啊。平复一下心情,站好姿势,玩命拉,砰!绳子终于从下放环释放出来了,还好这个大象的绳子比较柔软,如果是硬的绳子,恐怕很难拉出来了,幸运之神看来还是眷顾我们呢。不过,我擦,绳子挂石头上了!!!!!WTF!!!!这次不敢用蛮力,仔细观察绳子和石头的走向,我抖。我抖。。。我抖。。。。良久,绳子终于被抖出来了,这下悬着的心终于算是落回肚子里了。

剩下的就是体力活了,用先锋绳子下降到猪附近(这一段55米!!!!都是泪啊),把猪救出来。apple在保护站拖猪,woodhead则一路陪伴猪回到18.5保护站。

 

第18.5到20段,四号营地(Camp IV) (40米)

路书上这一段大范围的横移,一直到达四号营地(Camp IV)根部才开始上升。从谷底观察,这一段的岩石也是乱七八糟,一点都看不出端倪。

实际攀爬,发现就是在各种石头上跳上跳下找路线。还好,这条线路爬得人多,倒是不至于迷路。但走绳非常曲折,用最长的扁带延长依然呈现出明显的折线。有个地方让apple放我下来,为了她跟攀方便,还要单独给他设置一个跟攀的保护点,但不挂绳。

即将到达四号营地(Camp IV)下面的裂缝系统,保护员和先锋者已经互相看不见了,上一个保护点很远,绳子扯的厉害。鼓足勇气爬了过去,发现绳子被狠狠的拽住,赶紧大声喊:尽量给绳!

有了前面的教训,从4号营地拖包就非常小心了,下放绳索不敢放,跟攀者一直照顾着猪,共同前进。

等apple到达4号营地,已经是下午5点多了。距离日落只有不到3小时了。这个时间如果继续爬呢,也许可以在日落之前完成大屋檐(Greak Roof),但后面两段肯定就要夜攀了。但如而过在这里睡呢,四号营地的环境和昨天的营地简直是天壤之别。

apple很果断:不想夜攀!不要搞得那么苦B。好,摆摊洗洗睡了吧。路书标注,四号营地是Poor Bivy for 2,也就是说两个人睡得很不舒服。两块非常斜的石头,其中一块只能蜷着腿睡。要不是这破条件,我也不会起继续向上的心思了,听说5号营地是空调房。唉

摆摊的时候,发现后面一直跟着我们的一队人也到达了18.5的保护站,也是花了很久在哪里折腾,难道也是拖包卡住了?

早睡也有早睡的好处,可以尽情的欣赏日落前的风景了,这也是大岩壁攀登的重要乐趣之一吧。不小心把一个水瓶子踢下了悬崖,巨大的爆裂声让后面的队伍都探头探脑。还好,我看到的时候瓶子已经粉身碎骨,水花四射,应该不会对下面的队伍造成物理伤害。

 

Day 3:四号营地(Camp IV) 到六号营地(Camp VI)

第21段:大屋檐之前(33米)

这一天照例摸黑早起,但吃喝完也已经天光大亮。看到昨晚那队人就在18.5保护站支起吊帐睡觉,本以为当时天色那么早,他们会超过我们夜攀去5号营地呢。

这一段是向右横移兼向上,直到大屋檐的底部。看看拖包费劲,还是woodhead来吧。这次很小心,释放拖包后,先锋和领攀都没有去闷头干活,而是看看哪个地方可能会卡猪,跟攀的apple拉一下猪,让开屋檐。直到确认猪的前方已经一路畅通了,才开始爬绳清装备。既然已经在四号营地露营,也就意味着需要睡三个晚上才能登顶,今天只要爬6段,轻松愉快ing

 

笨笨到达第21段保护站,拖包出站

 

笨笨从21保护站回望四号营地,Apple准备出站开始跟攀

 

 

第22段:大屋檐(Great Roof) (36米)

大屋檐(Great Roof)是整条线路上的标志性难点之一,apple早早就挑好了要先锋这一段,于是今天成了apple的先锋日,后面的几段全都她来吧。

出保护站是一段C1 5.11d,apple爬得很稳健,走绳速度也很快,看来状态不错。进入大屋檐之前的横切,岩壁湿漉漉的,有水从岩壁中渗出来,apple明显节奏放慢,进入大屋檐,似乎一切又恢复正常。

听到apple在上面开心的喊Off Belay(解除保护),标志着整条线路上最难的器械攀登之一已经非常稳健的完成了。

依然小心翼翼释放拖包,直到确认不会卡包才完全松开下方绳索。

大屋檐下面没有传说中的下放点(Lower Out),apple留下了所有的保护点,woodhead重新器械攀登(Re-aid)通过。

今天是woodhead的爬绳日,很愉快。

Apple开始先锋22段大屋檐

 

回望下面的21段,后面的队伍已经出发

 

笨笨跟攀大屋檐(Great Roof)

 

屋檐下横渡一段采用:再次器械攀登(Re-Aid)

 

第23段:薄饼岩片(Pancake Flake) (33米)

书上说这是很经典的一段10a,自由攀登会很爽。但经过前两天的攀登,我们已经对自己的能力有了很好的认识:在这种地方,5.8的自由攀登已经很不错了,想背着一身的东西爬5.10还是慢慢练力量去吧。Apple在器械攀登时使用绳梯当脚点,完美的裂缝当手点,相当轻松愉快,如果再来爬这条线,新目标就是:能自由攀登这个段落!

笨笨说从下面向上望去,这段10a一点都不简单啊,很像是白河NB峡谷里面的一条传统线路:树的回忆。缝确实很漂亮,而且经常会有不错的脚点。要是能放在谷底,确实是很经典的线路。

Apple先锋第23段

 

笨笨在保护站回望22段之下的线路

 

第24段:五号营地(Camp V) (30米)

如果三天爬完鼻子,那么第二天应该在五号营地露营,路书显示这里的露营条件要远远好于四号营地和六号营地。五号营地一共有高中低三个平台可以住人,低平台只能住一个人,另外两个平台都可以住两个人,其中中间平台住宿条件最好。但是和酋长塔(El Cap Tower)比起来,还是有相当的差距的。

我们进低位的保护站,这样省的把包再向左侧拖了。

 

Apple先锋24段

 

回望

 

 

 

第25段:恐怖点(Glowering Spot) (36米)

这一段是路线上三段最难的器械攀登之一。apple依然是cruise通过。到下一个站我问他:咋样?她说:什么咋样?一副完全没感觉到难的样子。看来前期充分的器械攀登训练成果不错。

Apple:这一段细缝比较均匀,线路又长,所以塞子使用上我就比较保守,每次使用需要清楚知道自己还省下什么尺寸的塞子,以及观察后面线路的裂缝尺寸情况。还需要根据使用塞子的尺寸来决定是否回清。如果有地方可以放置大号塞子,哪怕浪费高度,我也会放置1个,然后尽量选择回清大号塞子之前的塞子。

 

Apple先锋完成第25段,开始拖包

 

第26段:六号营地(Camp VI) (45米)

Apple:这一段也比较长,开始是BD 2-3号塞子轮着用,然后就只能使用BD4号。我们只有2个4号,所以我就一直交替使用上攀,大概有10多米没有放置保护点。但感觉上还是很安全的。

六号营地(Camp VI)是今天的露营点,之前Larry曾经描述过:很臭,很斜,有水,有很多垃圾。我们还很好奇,攀岩的人为啥会这么没素质,还乱扔垃圾?到了平台才发现,营地有一个十几厘米宽的大裂缝,里面都是前人掉的各种东西。而这个裂缝有一米多深,掉进任何东西都不要妄图再取出来了。

至于臭,也没办法,和其他平台不同,这个平台四周都被岩壁包围,小便只能就地解决,不像其他营地,可以跑到比较远的地方尿尿。这就没办法强求空气清新了。不过还好,去年下了一冬天的雨,今年春天还没有几只队伍攀爬过,垃圾或者尿的臭味基本闻不到。

但斜坡这个事情很烦人,所有东西都要小心的挂起来,否则直接就滚到山下去了。

当晚睡眠很差,每次醒来,都发现整个人已经向下滑,小腿已经在悬崖外面了。如果不是腰上有安全带,脚上也套了绳子,估计早就跟平台说拜拜了。

 

Apple先锋第26段

 

第26段

 

回望25段下面的线路

 

笨笨跟攀马上到达六号营地

 

笨笨躺在六号营地平台上

 

Day 4: 六号营地(Camp VI)到顶峰

第27段:换角(Changing Corners) (45米)

登顶日,想到下山还要有遥远的路程要走,决定比其他几天都早起。4:15闹钟响,吃完早饭收拾完东西天正好大亮。

今天是woodhead的先锋日,昨天一天的跟攀导致状态全无,这段又是三大难点之一的换角(Changing Corners),稳扎稳打,慢慢爬,反正时间富裕。

前半段的1.25~2.5英寸的缝很容易器械攀登,但考虑到整段150英尺(45米长),所以频繁回清,留塞子非常吝啬。很快进入挂片梯子,挂片都被贴心的做了非常长的延长,完全无压力。

爬完最后一个挂片,理论上下一步应该换到右侧的缝里。但那个缝距离当前挂片很远,不可能够得到啊。挂了个长扁带,伸着脖子过去看看,发现右侧的缝里有攀爬的痕迹和卡住的装备,应该是这里了。让apple把我下放一小段,荡到右侧去,腿骑在角上,终于可以够到右侧的缝了。仔细观察了一下,送出一枚Metolius Master Cam 00,弹跳测试,妥妥的。拽住塞子,跨到右侧的缝里,继续向上,送出一枚DMM Alloy Offset Nuts 7#,安全。再向上,已经用不到这么小的保护装备了。安全到顶,心里还意犹未尽:传说中的换角(Changing Corners)只用一个岩塞(Nuts)?!而且不是小号的Brass Offset?!

Larry提示换角的岩石非常锋利,建议攀爬拖绳,等爬过换角处,再换为攀爬先锋绳,我们依计而行。但爬到一半,发现apple攀爬的拖绳也在换角上蹭来蹭去。我们的先锋绳是崭新的10mm绳子,而拖绳是五六年的9.4mm旧绳,强度差很多。果断喊停,woodhead下降到换角的位置,用布基胶带贴住锋利的岩石,让apple换到先锋绳索清装备。

操作过程发现锋利的岩石边缘是垂直方向的,和主绳的走向基本一致,人在上面晃来晃去的时候,不会固定在一个点玩命磨。用手试验,发现绳子和岩石的压力也不是很大,可以轻松拉开。如果直接攀爬先锋绳,也不会有太大的安全问题。

 

笨笨先锋27段

 

笨笨回望Apple在六号营地平台

 

笨笨从保护站回望

 

 

Apple跟攀第27段

 

第28段:(27米)

这一段90尺,路书显示需要很多1.5~2.5英寸的塞子,这正好是我身上最多的塞子。前一段反复回清,导致进保护站的时候,身上还有大批装备。这次不吃这亏了,只要塞子放进去,就不取了,让apple慢慢清吧。1号,2号,变形金刚(Link Cam)很快就都用光,正好线路过半,翻过屋檐,往上一看,肠子都悔青了:他娘的怎么一路还都是1号塞子的缝啊?硬上吧。还好这一段难度不高,用一号塞子保护好,自由攀登一下,用开口达到150度的.75保护一下,从脚底下取来1号,揣身上,继续。就这么一路捣鼓了十多米,一个固定保护点没留,终于到达了线路终点。这简直就是1号塞子版本的炉子腿(Stove Leg)啊!

 

 

第29段:(36米)

这是woodhead领攀的最后一段,开心ing,所以很认真对待。前1/3很正常。中间逐步进入一个大洞(alcove),缝在地板上,自由攀登缺乏手点脚点,器械攀登则需要往缝里挂绳梯,姿势不是很爽。期间有一个卡死的装备,绳套死活拉不出来,还动用了取塞器。

洞开始变成仰角横切的时候,路书标注是C2F,也就是在利用固定装备(Fixed Gear)的情况下难度是C2。提前做好了心里预期,各种豪华装备准备出手了,但发现基本无用武之地,和酋长岩根部(El Cap Base)的C2完全不是一个难度级别啊,基本也就是下面的C1难度,路书是想用提高难度标注的方法让大家集中注意力吗?

保护站近在眼前,剩最后一步自由攀登过去即可,但为了安全起见,还是在眼前一块半人多高的大石头缝里丢了一个Link Cam进去,稍微拉了一下,赫然发现大石头松动了!!!!!!怀疑自己的眼神出了问题,再试,真的动了。仔细观察这个石头,根部似乎被其他石头卡住,应该不会掉下去。但万一掉了,下面的所有队伍就全灭啦。小心行得万年船,取回Link Cam,用其他石头做手点,小心翼翼的来到保护站。架绳的时候,尽量让两条绳子避开这个定时炸弹。至此,在整条线路上,总共发现两处松动的大石头,一处在这里,一处在18.5保护站附近。

拖包轻得一塌糊涂。开森。后面两段,就都是apple的活了。

 

第29~30.5段(36米)

此时天气非常冷,今天预报的28~50度(-1 ~ 10摄氏度),早晨多加了一条裤子,上面则是排汗层、抓绒、皮肤衣、羽绒服,然而手指尖依然是冷得有点痛,必须时不时轮流揣到腋下取暖。apple开始攀爬,天空中开始飘落冰粒,风吹起来,打在脸上很痛,有一阵子还非常密集。还好,我一直很信任美帝的天气预报,既然说今天降雨量只有0.01英寸,那么这一阵的小雪粒应该很快就会过去的。

号称70英尺的第30段看起来不超过50英尺,再向上望去很快就已经是端墙(Head Wall)上面的挂片梯子了。在挂片梯子开始的地方,apple留下了所有的机械塞,只带了快挂和绳梯继续攀爬。邻近登顶,开线的人很贴心的把挂片打得比较密,不用大长胳膊大长腿也可以够到。因为寒冷加风雪,apple状态显得不是很好,翻屋檐的地方休息了一会才上去。之后的挂片梯子有一个地方需要自由攀登一步,或者放一个保护点。很可惜,apple只穿了接近鞋,所有的塞子也都放在了半路,只好临时架站,拖包。这一通折腾,估计又浪费了半小时。两人到临时站之后,apple带上装备,再重新转移到四五米之外的正式保护站。

 

Apple先锋第30段

 

Apple在临时保护站

 

重新开始先锋

 

回望下面的队伍也不远

 

第31段 (15米)

这半段只有两个挂片,剩下的穿自由攀登的鞋,直接走上去就好。

奇怪,登顶很平静,没有想象中的激动和热烈盈眶,和攀登其他多段线路完全没有差别。两个人默契的运猪,收站,整理装备,把所有东西都转移到了那棵著名的Nose Tree下面。

 

已经看到松树

 

笨笨跟攀上来

 

从最后一个保护站,把东西再运到山顶


下山

一上午冻得半死,此时却云开雾散,似乎是老天爷故意给我们一些善意的警示:野外有风险,注意防范啊!感谢!!!

此时时间已经接近下午3点,时间过得真快,woodhead发现自己一直忘记补充食品了。Apple因为天气太冷,也一直没有补充水。下山路还很漫长,埋锅造饭,吃一顿正餐才有体力继续下山,顺便也可以减轻下山的负重。

下山一直是我们两个的弱项。本以为这条线路天天都有人爬,就算没有路牌也应该有大量的石头堆做标志,结果大失所望。而路书的描述只是说:走到十二宫(Zodiac)线路终点附近,穿过一条淌水沟就快了。结果我们穿过了不知道多少条淌水沟,还没走到。难怪之前小Po提醒说:你们其实可以先爬上去看看下降线路吗。但想到所有的中英文报告中,都没有提到下山有任何问题,就没往心里去。这时候背着大包,各种折腾,实在是有点不划算啊。

终于,天黑前完成了所有绳降线路,距离停车场不远了。

山顶有前人留的水

 

合影留念

 

下山Apple背个小包,两条绳,装备用gear sling挂身上

 

笨笨用拖包背其它所有东西

 

找到下降点后,笨笨带猪下降,有4段固定绳下降

 

最后一段绳降的绳子有绳结,为了方便带猪下降,我们留了当拖绳的主绳在上面(绳子准备回来就淘汰的)

 

马上回到停车场,看到夕阳中的Half Dome,完满!

 

2017鼻子(The Nose)攀登报告 :线路介绍和攀登数据

线路介绍

酋长岩(El Cap)岩由两个壁构成:东南壁(Southeast Face)和西南壁(Southwest Face),也就是酋长的左脸和右脸。而鼻子线路(The Nose)是位于两个壁交界处凸起的脊上,正好就是鼻梁啦。

Apple和笨笨的攀登段落情况

在mountainproject.com网站上,这条线路的定级是这样的:Trad, Aid, 31 pitches, 3000', Grade VI,5.9 C2。翻译成人话就是:传统,需要器械攀登,31段,线路长度3000英尺,六级(一般人需要在岩壁上住好几个晚上才能完成),最难需要自由攀登(无法器械攀登,比如烟囱、摩擦面攀登)的部分是5.9,器械攀登最难的地方是C2。

关于什么是大岩壁攀登可参考文章:
易思婷:什么是大墙攀登?
王二:大墙七问

 鼻子线路是酋长岩上第一条线路,也是最著名的线路之一。1958年大跃进的年代沃伦·哈丁(Warren Harding)带领的团队耗时47天首攀。当1957年罗伊尔·罗宾斯(Royal Robbins)团队首登半圆丘(Half Dome)之后,沃伦·哈丁开始和他的团队死磕酋长岩,中间其他人都扛不住撤了,只剩下沃伦继续寻找搭档,直至最后搞定。也许这些数字没啥意思,但想想当年没有专门的攀岩鞋;绳索粗达半英寸(13毫米粗!);没有上升器,只能用抓结上升;每人每天只有1升水,也就保证不被渴死。

 

沃伦·哈丁(Warren Harding 左)和队友1958年11月12日登顶El Cap
图片来源:http://www.yosemiteclimbing.org

 

首攀时,沃伦·哈丁(Warren Harding)正在从Dolt Tower下降
图片来源:http://www.supertopo.com

 

沃伦·哈丁(Warren Harding)在岩壁上露营
图片来源:http://www.yosemiteclimbing.org

 

当你通过德克萨斯岩片(Texas Flake)的烟囱;通过摆荡之王转换到另外一个裂缝;在憋屈的四号营地(Camp IV)睡一晚进入从地面看起来完全不可能通过的大屋檐(Great Roof),除了对自然造化的感叹,对于前面提到的首攀团队只能用四个字形容了:高山仰止。

这条线路另外一个神一样的存在是一个叫莱茵·希尔(Lynn Hill)的女孩。这妹子在竞技攀岩届拿各种冠军拿到手软,打遍天下无敌手实在寂寞,于是转移注意力到这片巨大的岩壁,最终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自由攀登这条线路的人。

那是1993年,线路定级是5.14a!1993年的5.14a!!!!传统5.14a!!!!大岩壁5.14a!!!!等我先去找块尿不湿垫上。。。

1993年Lynn Hill自由攀登The Nose
图片来源:http://lynnhillclimbing.com

 

然后这妹子说:It goes, boys! (嘿,男孩们,行得通呢!)这句话,估计让那个时代的男孩们郁闷不已。五年后的1998年,第一个男孩花了260多天差点完成了整条线路,但他在大屋檐那段是顶绳完成的(俗称顶红)。而女神又干啥了呢?人家在1994年又重新自由攀登了一次,用时23小时,一天完成!

时光荏苒,2005年,大名鼎鼎的九指汤米哥(Tommy Caldwell)和当时的太太Beth Rodden终于自由攀登了这条线路,然后汤米哥自己又在12小时之内完全自由攀登了这条线路。至次,耗时12年,男孩们终于可以抬起头来说:对,确实行得通呢!

Tommy哥先锋中

图片来源:http://speedclimb.com/yosemite/BnTNose.html

 

如今,The Nose做为一条6级大岩壁线路,除了名气够大,还有很多对新手有利的条件:接近好,没海拨,天气稳定,完善的救援,超丰富的线路的信息。

以至全世界的大岩壁爱好者都会把它当成一个目标。

 

Apple和笨笨攀登数据

时间:

  • 2017.5.8 固定绳子
    2017.5.8 pitch 1 – pitch 4(地面 – Sickle Ledge – 地面) 固定绳子并拖包
  • 2017.5.9-12登顶并下撤回地面
    2017.5.9  pitch 1 – pitch 14 (地面 – El Cap Tower),其中1-4段为爬固定绳。
    2017.5.10 pitch 14 – pitch 20 (El Cap Tower – Camp IV)
    2017.5.11 pitch 20 – pitch 26 (Camp IV – Camp VI)
    2017.5.12 pitch 26 – pitch 31 – 回到地面(Camp VI – 登顶 – 回到地面)

领攀情况:

  • Apple(16段):1,2,3,4,10,11,12,13,14,22(Great Roof),23(Pancke Flake),24,25(Glowering Spot),26,30,31。
  • 笨笨(15段):5,6,7,8,9,15(Texas Flak),16(King Swing),17,18,19,20,21,27(Changing Corners),28,29。


时间统计与分析:

  • D1:6:00爬绳完毕,6:10开始攀登,20:10分到达酋长塔(El Cap Tower)
    14/10=1.4小时/段
    第一天线路比较简单,拖包正常,所以效率比较高。
  • D2:6:00开始攀登,17:00左右四号营地(Camp IV)  
    11/6=1.8小时/段
    德克萨斯岩片(Texas Flake)一段变两段,摆荡之王(King Swing)一段变两段,卡包下降50米去救猪,以及四号营地之前的横切拖包都浪费了大量时间。
  • D3:6:10开始攀登,18:10到达6号营地(Camp VI)
    12/6=2小时/段
    大屋檐(Great Roof),恐怖角(Glowering Spot)是比较难的器械攀登,慢。
  • D4:6:15开始攀登,15:00登顶
    9/5=1.8小时/段
    天寒地冻,换角(Changing Corner)下去处理绳子,快登顶多做了一个保护站都浪费了时间。

total: 14+11+12+9=46/27=1.7小时/段

 

攀登季节&气候

把家搬到优胜美地

优胜美地的最佳攀登季节是秋季,气温适宜气候稳定降水少。其次是春季。夏天太热,冬天太冷有暴风雪。持续好几年的加州干旱在今年春季得到了缓解,降雨明显变多,但这也让攀登季节变短了,一直到四月底才开始有稳定的晴朗天气,而往年甚至三月底已经有人抓住天气窗口来爬了。雨水多明显对攀登不利,公园内四处瀑布像拧开了的水龙头,梅赛迪河(Merced River)频发洪水警告,甚至从背包营地到北松树营地(North Pines Campgroun)的路都已经被淹没,只能绕道。而降雨则不时光临,想找一个比较长的稳定天气周期,需要有足够的时间和耐心。

优胜美地属于山区气候,气温波动剧烈。前几天在华盛顿柱(Washington Column)爬的时候,白天气温可以接近100华氏度(37摄氏度)。而后在爬鼻子(The Nose)的最后一天,因为来了寒流并且没有阳光,最高气温只有50华氏度(10摄氏度)左右。阳光直射在身上和被云层挡住,体感温度也会相差10摄氏度以上,频繁增减衣物是必须的工作。

前三个攀登日都是好天气,最低气温在40华氏度(5摄氏度),最高气温在75华氏度(24摄氏度),加上岩壁海拔比谷底高,非常舒适。但是最后一天风雪(小冰粒)交加,攀登的时候气温不超过50华氏度(10摄氏度),笨笨冻得指尖都有点痛了,Apple即使先锋也穿着抓绒+棉服+排骨羽绒服。老天爷很给面子,只是用半天的坏天气警示一下即将登顶的我们:我是老大,这次放过你们,以后要更加小心嗷!
 

攀登规划

D2 笨笨在第16绳距开始的挂片梯子上

攀登这条线路比较典型的做法是先固定四段绳子并拖包到第四段,然后在岩壁露营两晚或者三晚后登顶。攀爬前参考过三组人的资料。一组是周律&Leo,露营两晚,每天晚上干到深夜;一组是Larry,露营三晚,具体每天攀登时间不详;一组是小Po & John,没有预先固定绳子,露营四晚,每天睡到日上三竿才起床上工。

从攀登效率上讲,露营的天数越少,拖包越轻,也就意味着攀登速度更快。反之则是一个雪崩的过程,包越重越慢越需要更多重量。

三组人当中,周律&Leo的报告非常详尽,仔细研读之后,觉得如果让我们每天晚上干到十点甚至凌晨一点,然后第二天一早就继续攀登,太苦B了,一方面体力不一定跟得上,另外一方面也希望有些闲暇时间来享受攀登的乐趣;而像小Po他们那种睡到快中午才开工,沉重的装备也不是我们所能承受的。露营三晚是一个比较平衡的选择,一方面可以有时间享受岩壁乐趣,一方面也不会装备太重。

D1 Apple已经到达营地酋长塔(El Cap Tower),正在拖猪

综合考虑之后,制定的策略是带四天的水、食物和补给,如果能睡两晚完成,那登顶也是很晚的事情了,到顶峰睡一晚再下山;如果是露营三晚才完成,那登顶之后应该还有足够的时间下山。最终攀登中,第一天的攀登是按照露营两晚的节奏攀爬的,后面几天是按照露营三晚的节奏攀爬的,在第四个攀登日的下午登顶后晚上回到了地面。

 

分配策略

在小Po攀登Salathe Wall的报告中提到:小Po的器械攀登比较熟练,而古古的自由攀登能力强,所以尽量把可以自由攀登的绳段留给古古,而把需要器械攀登的段落留给小Po。我们也准备照此办理,虽然我们两个的器械攀登能力和自由攀登能力和人家完全不是一个档次的。


分段先锋(Block Lead)

分段先锋(Block Lead)是指先锋者连续攀登多个绳距,然后再切换先锋和跟攀角色,这样做的好处是先锋者始终处于攀登状态,每次到站拖完包之后,可以有时间吃喝、看路书、观察线路,等跟攀者上来之后,马上做装备交接,开始攀登,节省时间。而如果做交替先锋,则跟攀者面临着刚刚完成跟攀,立即要转入先锋状态,对体力、心理都有更高的要求。

我们之前爬运动攀多段的时间,一般都是直接用主绳建站,然后交替先锋,效率比较高。练习爬大岩壁以来,才开始尝试分段先锋。而这次爬鼻子(The Nose),计划是先锋者爬累了就换下一个人先锋。实际执行中,玩大发了,先锋者爬得很开心,根本就不需要切换先锋人了,结果分段先锋变成了分天先锋:有时候全天都是一个人先锋,或者顶多交换一次先锋而已。

 

挂片保护站和自建保护站

如果完全按照路书攀爬,大约有两三个站是需要自己建站的。但如果按照我们的攀爬方式合并一些段落,则所有保护站都是挂片保护站。我猜测,我们正好和线路维护者的节奏同步。

 

悬空保护站和平台保护站

笨笨在第18.5保护站等我跟攀下放

纯粹悬空的保护站不超过5个,多数保护站都在平台的。但平台有好坏之分,大约2/3的保护站是可以舒服站立的平台。

 

松动的石头

周律的报告中提高了两起因为松动的石头导致的致命事故。因此虽然在攀爬一条成熟的线路,还是很小心的测试石头。这次攀爬中一共遇到两次松动的石头:

  • 第一处在18~19段两个保护站中间,一个七八十厘米的三角形石头。SuperTopo论坛曾经提到。
  • 第二处是即将到达29段保护站的时候一块一米多高,比人还大个的石头,机械塞插进入轻拉测试居然晃动了。赶紧绕开。

 

日月天文

D1在酋长塔(El Cap Tower)露营,吃过晚饭,Apple在看路书

5月初的优胜美地日出时间大约是早晨6:00,日落时间大约是20:00,日照时间大约14小时。考虑到日出前30分钟,日落后30分钟已经可以观察景物,总共大约有15小时的日光时间可以用。

攀登期间基本是满月,月升时间和日落时间相仿,月落时间和日出时间相仿。这是可遇不可求的事情,如果万一夜攀,这是非常有利的条件。之前在规划攀登时间的时候也曾考虑这个因素,但和天气、拥挤的人群相比,这个因素就显得没那么重要,因此最终规划的时候并未考虑此事。

还好,最终的四天攀爬,都是在天亮时完成,这漂亮的月色也只是被当做风景来欣赏,而没有加以利用了。

 

交通堵塞

第一天,下面有无数队伍正在起步

鼻子这样的热门线路,拥挤的人群是影响攀登成败的重要因素。例如跟在我们后面的队伍,如果他们没有带吊帐,要是来跟我们挤平台,估计大家就都玩不成了。
    
为了躲避人群,小Po上线的时候选的是有20%降雨概率的日子,这样就没有其他人上线了。我们选择的是大雨之后的第二天,有50%降雨概率,但是降雨量只有0.01英寸。事后发现这个策略非常成功,当天只有一队人跟在我们后面。而第二天的大晴天,则有三四队人上线。以我们的能力,如果后有追兵,前有堵截,打乱我们自己的节奏,只有下撤一个选择。

 

吊帐

理论上说攀登鼻子不需要吊帐,每隔几段就有一个平台可以露营。但是考虑到人群的问题,很多队伍都会带吊帐。我们咨询的三组人,周律没有带吊帐,Larry和小Po都带了吊帐。

吊帐会产生额外的20磅重量,一方面我们两个拖拽增加这么重很成问题,更可怕的是下撤的时候多背10来公斤简直是灾难。所以我们最后决定不带吊帐。

 

2017鼻子(The Nose)攀登报告 :装备清单及回顾

攀登装备

岩塞 x 15  

  • DMM Alloy Offsets
    7#~10# x 2, 11# x 1
  • DMM HB Brass Offsets
    3#~4# x 1, 5#~6# x 2
    备注:因为带了很多小Cam,所以全程只用了一次7#岩塞,建议带一套3#~8#即可

机械塞 x 35


Metolius Offset Master Cam

  • BD C4
    0.3# x 1, 0.4# ~ 4# x 2
  • Metolius Master Cam
    00# x 1, 0# ~4# x 2, 5#~6# x1
  • Metolius Offset Master Cam
    0# ~ 5# x 1
  • Omega Pacific Link Cam
    2# x 1
    备注:Metolius Offset Master Cam裂墙推荐,优胜美地必备啊

主绳 x 1

  • Mammut Galaxy 10mm x 60m
    备注:基本全新,避免周律报告中提到的主绳都磨出绳芯了

拖绳 x 1

  • Petzl Fuse 9.4mm x 60m
    备注:旧的动力绳,紧急时刻也能凑合当先锋绳索用

下放绳 x 1 

  • PMI Accessory Cord 6mm x 15m

固定绳 x 2

  • 70m x 1, 45m x 1 
    备注:前四段固定用,正式攀登开始后丢在岩壁下面,未带上线​

快挂 x 22

Wild Country Helium 2

  • Wild Country Astro
    15cm x 4 
    30cm x 4
    60cm x 12
    120cm x 12
    备注:全部为8mm扁带 + Wild Country Helium 2,减轻重量​

单锁 x 20

  • Wild Country Astro + Camp Nano + Camp Photon Wire

主锁 x 20

架站扁带 x 2

  • Mammut Contact Sling Dyneema 8mm x 240cm

 

个人装备

安全带 x 2

  • Black Diamond Big Gun

保护器 x 3

  • ATC Guide x 2
  • Grigri 2 x 1

抓结 x 2

攀岩鞋 x 2

  • Las Sportiva TC Pro x 2

头盔 x 2

  • Petzl Elios x 1, Black Diamond Half Dome x 1

装备环 x 2

  • Metolius Multi Loop x 2

尼龙扁带 x 2

  • Black Diamond Nylon 18mm x 60cm
    备注:宽扁带用于清装备挂快挂用。紧急时刻可以留在线路上

飞飞钩 x 2

  • Black Diamond FIFI x 2

取塞器 x 2

  • Wild Country Pro Key x 2

上升器 x 4

  • Petzl Ascension x 4

绳梯 x 4

  • Metolius Ladder Aider x 4

菊绳 x 4

  • Black Diamond Daisy x 2,
  • 120cm+30cm扁带环自制 x 2

接近鞋 x 2

  • La Sportiva Boulder X  x2

手套 x 2

  • Metolius Climbing Glove, Black Diamond Crag
    备注:下次可能考虑多带一副全指手套,跟攀和拖包使用

水瓶 x 2

  • Hydrapak 750ml

先锋小包 x 1

  • Patagonia Linked 16L(apple)

安全带套子 x 1

  • 装当日路粮挂在身上(woodhead)

 

大岩壁装备

拖包 x 1

  • Metolius El Cap Haul Bag 157升

滑轮 x 1

  • Petzl Micro Traxion

万向节 x 1

  • Black Diamond Rotor

绳结保护器 x 1

  • 半个饮料瓶子

大便容器 x 1

  • Ocean Pack 10L

小刀 x 1

  • Gerber

布基胶带 x 10尺

备注:贴在锋利岩石边缘保护绳子。正好用光

攀岩胶带 x 1​

 

衣物(每人)

女款衣物

排汗层上衣 x 1

  • Patagonia Capilene® Midweight Crew (C3)

排汗层裤子x 1

  • Patagonia Capilene® Thermal Weight(C4)

抓绒 x 1

  • Patagonia R1

皮肤风衣 x 1

  • Houdini® Jacket
    备注:裂墙推荐。轻便,适用范围广,与排汗层或抓绒搭配都大大降低风寒效应。

棉服 x 1​

  • Patagonia Nano air Hoody

羽绒服 x1

  • Patagonia Ultralight Down Hoody

软壳裤子 x1

  • Patagonia Simple Guide

防水层(套)X 1

  • Patagonia Stretch Rainshadow
  • Patagonia Torrentshell
    备注:本次攀登未使用到

 

露营装备 

羽绒睡袋 x 2

  • -5摄氏度左右温标

防水外帐皮 x 1

  • Big Anges Cooper Spur 2

气垫 x 2

  • Therm-a-rest Neoair XTherm

防潮垫 x 1

地席 x 1

快烧炉 x 1

  • Jetboil

不锈刚大缸子 x 1

锅 x 1

备注:只是用来吃了包方便面,下次不带

气罐 x 1

备注:早晚烧水,实际使用半罐

筷子 x 2

勺子 x 2

组合军刀 x 1

zip袋子 x 5

垃圾袋若干

 

日用

牙膏 x 1

牙刷 x 1

湿巾 10 x 2

唇膏  x 1

防晒霜  x 1

大便袋 x 9
备注:2人四天爬完山顶露营共需8个,1备用

手纸

创口贴

碘伏

纱布

 

食品​

路粮
按照4天准备

Cliff Bar x 18
备注:吃6剩12

Gue x 16
备注:吃8剩8

Patagonia杏干水果Bar x 12
备注:Apple的最爱。吃8剩4

坚果 250g
备注:吃着麻烦多数都剩下了

电解质片 x 1盒10片
备注:吃8剩2

乐芝饼干 x 4
备注:笨笨最爱,吃3剩1

营地食品
3早3晚,每天食物装入不同带子,用胶布做标记

面包 x 12
备注:剩1

小蛋糕 x 8

方便面 x 1
备注:剩1

快食米 x 4

午餐肉 x 1

切片火腿 x3袋

Patagonia烟熏三文鱼  x 3袋

牛肉干 x 2袋
备注:没吃

榨菜 x 1包
备注:没吃

黄油 x 1盒
备注:吃掉一半

巧克力粉 x 3
备注:剩1

果珍粉 x 200g

蜜蜂  x4包
备注:剩1

苹果 x 3

可乐 x 1  Pepsi 塑料瓶
备注:剩在顶峰

水 x 24L
备注:实际消耗20L

 

电器

头灯 x 2

  • BD Spot
  • Coast 400流明

AA电池 x 9
备注:三组,未用

对讲机 x 2

手机 x 2

AA充电器 x 1
备注:未用

AA电池 x 8
备注:未用

BD手电 x 1
备注:备用照明兼充电宝

 

装备回顾

  • 技术装备:基本够用,Nuts可以适当少带    
  • 早晚正餐食品:apple准备的早晚食物很完美,正好吃到嗓子眼又不剩下。碳水、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兼具,对我们这两个没有储备的瘦子来说非常必要。   
  • 路粮:消耗比预期少。一方面是带多了,一方面是经常忘记吃,以后应该注意改进。    
  • 水:共携带24升,实际消耗20升。如果最后一天依然是大太阳,则消耗量还会稍多。与书中推荐的夏季4L/人/天,春秋3L/人/天吻合。    
  • 衣物:在最寒冷的最后一天,包里还有多余的防雨衣裤,棉服小袄(最后一天Apple穿了,笨笨没穿)没有穿。总的来说满足需要并有一定的冗余,成功。   
  • 装备的合理性来源于前期的验证。正式攀登前在华盛顿柱的合练让我们有机会对装备做最后的优化。


掉装备

apple失手掉了一个单锁。

woodhead多次险情但居然都没丢东西:同一个保护平台掉单锁一把,掉快挂到裂缝里都捡回来了;攀爬中甩装备环的时候发现M家四号塞子从装备环自己转移到了安全带上;发现一把小Nuts孤零零的悬在自己胸前,没有任何连接,居然没有丢掉。下山的时候捡到单锁一把,cam hook一枚。总体还是赚的。但机械塞和Nuts的事情很神奇,没有丢掉实在是很神奇的存在。thanks god!